來自四大洲的學者進行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中亞地區是一些最早的古人類跨越亞洲遷徙的關鍵路線。
該研究表明,中亞的草原、半干旱和沙漠地帶曾經為古人類及其向歐亞大陸的遷徙提供了有利環境。相關論文10月21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資料圖)
“中亞連接了幾個地區,這些地區在人類從非洲擴散到亞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Emma Finestone博士說,“然而,我們對他們在早期如何‘占領’中亞地區所知甚少。大多數考古材料尚未確定年代,詳細的古氣候記錄也很少,這使了解該地區早期古人類的遷徙和定居動態變得很困難。”
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匯編并分析了中亞更新世(約25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的古氣候和考古數據,其中包括舊石器時代石器工具的數據集,還分析了烏茲別克斯坦南部一個(石筍)洞穴中形成的礦床。
研究人員表示,工具制造和改造是人類遷徙到新環境以及應對環境挑戰的關鍵。遠古人類在“分道揚鑣”的時候,也會隨身攜帶一些工具。
研究人員研究了石器的位置,以及大約40萬年前海洋同位素11階段(冰川MIS 12和MIS 10時期之間的一個暖期)結束時,石筍生長所反映的環境條件。
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的Farhod Maksudov表示,人們對該地區最早的工具制造者知之甚少,因為中亞大部分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都缺乏可靠的年代測定和環境重建背景。
“盡管中亞地區對早期古人類遷徙具有潛在重要性,但我們對這片廣闊而多樣的土地上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情況的了解仍然有限。”論文作者之一、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Michael Petraglia說。
研究小組收集了中亞各地舊石器時代的數據,創建了包括132個舊石器遺址的數據集,這是同類中最大的數據集。
Petraglia說:“這使我們能夠在基于中更新世以來烏茲別克斯坦南部水文變化的高分辨率,以及洞穴沉積物多指標記錄的背景下,考慮這些地點的分布。”
“洞穴沉積物是石筍生長時環境條件的檔案。”主導石筍分析的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Sebastian Breitenbach說。
利用來自石筍的地球化學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深入了解季節性至千年尺度的水分有效性變化,以及影響降雨和降雪的氣候動態。Breitenbach說:“我們的工作表明,當地和區域條件并非簡單遵循長期趨勢,而是變化很大。”
“我們認為,當溫暖的間冰期與里海持續高水位期相吻合時,中亞是舊石器時代工具制造者的有利棲息地。這導致了更多水分供應量,以及其他干旱地區更溫和的條件。”Finestone說,“石器工具組合的模式也支持這一點。”
在周期性的溫暖和潮濕期,干旱的中亞地區可能是一個對古人類有利的棲息地,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經常出沒于此,他們制造出了兩個面都能使用的石器。
“為了解人類起源,將考古學與古氣候模型聯系起來的跨學科工作變得越來越必要。”Finestone表示,“未來這項研究產生的數據將幫助我們繼續探索關于人類遷徙背景的問題。” (王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