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1月7日消息(記者朱娜)11月6日,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在武漢東湖揭幕,展覽都有哪些特色和亮點?如何借此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成就,分享中國經驗?當日上午,記者走進展館一探究竟。
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示館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乘車環東湖綠道來到落雁景區與磨山景區交界處,只見一座造型別致的展館掩映在一片水杉林中。展館建筑以“濕地鴻浩,觀四面風景、迎八方來客”為主題,通過抽象的方式將雙曲面屋面演繹成一幅棲霞落雁、振翅流連的絕美景象。
(相關資料圖)
一號展廳內,展陳精美別致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據了解,該展館由廢舊水廠改造而成,分為三個展廳,總面積860㎡。
一號展廳里,觀眾可通過各類展覽、互動視頻等,了解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以來在立法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傳、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回溯中國履約30載的光陰歷程。
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濕地感知廳”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二號展廳為“濕地感知廳”,通過“聲、色、香、味、觸、法”六感,可以讓觀眾更好地認識濕地,了解濕地如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二號展廳內展示的“濕地的鳴奏”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二號展廳內展示的植物樣本散發著淡淡清香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在這里,觀眾側耳可傾聽百鳥齊鳴,俯身可輕嗅植物幽香,伸手可解鎖濕地盲盒……走進“色”感展區,還有智能攝像頭可實時捕捉識別觀眾的衣服顏色,并在LED屏幕上同步呈現與之衣服同色調的動植物畫面,新奇有趣的互動形式,令參展人員驚嘆不已。
二號展廳內展示的“濕地的美味”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參展觀眾在二號展廳內觸摸“濕地盲盒” (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濕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濕地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修復過程將投入數倍的代價,長遠來看,我們應該將濕地保護作為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來做。”參觀完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北京林業大學副院長、教授張明祥感慨道,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載體,與人居環境改善、與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濕地保護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對普通市民來講,保護濕地就是從保護周邊環境做起。
據悉,為引導更多市民了解濕地、參與到濕地保護中來,未來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將作為大會重要成果,免費向公眾開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