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熱訊:定制式育種加快成果轉化 推動谷子產業深度融合

        光明網-科普中國 2022-11-10 17:51:34

        作者:李順國(中國作物學會粟類專業委員會會長、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

        谷子起源于我國,具有8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長期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盡管目前谷子已成為雜糧作物,但谷子具有耗水少、抗旱耐瘠、營養豐富均衡、糧飼兼用、農耕文明深厚等特點,在老少邊貧地區谷子仍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糧食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季節性休耕和壓采地下水等區域,由于谷子抗旱性突出,成為這些區域的比較優勢作物和極具發展潛力作物;谷子所具備的營養屬性與文化屬性,使其成為主產區特色優勢產業,并在鞏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資料圖)

        谷子品種轉化效率低、選育品種與市場對接不緊密一直是困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一方面,2015年《種子法》修訂實施后,全國登記了谷子品種600余個,但缺乏優質小米產業開發的主推品種,90%以上的品種不能市場化應用。另一方面黃金苗、晉谷21、山西紅谷等老品種長期作為優質米開發骨干品種,優點是商品性、適口性好,缺點是抗病性差、不抗除草劑、稈高機械化收獲損失率高,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建立優質谷子聯合鑒定試驗、跨生態區試驗、優質米鑒評三級優質谷子品種評價體系,利用科創中國平臺,搭建科研單位、種業公司、加工企業產業交流平臺,構建產學研谷子產業發展模式,在谷子品種轉化模式以及市場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科創中國沁農作物產業科技服務團雜糧專家團隊摸索建立了“定制式品種轉化模式”。

        定制式品種轉化模式是指種業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向科研院所提出購買品種意愿和新品種指標,并和科研單位簽訂品種轉化預定協議,科研單位據此定向研發新品種。品種育成并通過認定、登記和審定后,按照品種轉化預定協議定向轉化給種業公司。定制式品種轉化模式從種企實際需求出發,育種目標精準,科企合作緊密,育成品種更具市場潛力。

        例如,河北東昌種業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提出適合內蒙古、遼寧等春播區種植,且品質與黃金苗相當的抗除草劑育種目標,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根據企業需求開展定向研發,育成冀雜金苗3號谷子新品種,該品種米質與黃金苗相當,不僅抗除草劑,而且高產、抗病性強。該品種2021年通過農業農村部品種登記后,河北東昌種業公司以100萬元獲得品種經營權,品種轉化金額達創常規抗除草劑谷子品種轉化單價新高。種業公司購買品種經營權后,由于品種從企業判斷的市場需求出發育種,新品種受到種植大戶、小米加工企業青睞,種子經營收益大幅增加,進一步刺激種企購買新品種意愿。

        冀雜金苗3號大田長勢

        2022年冀雜金苗3號示范面積10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赤峰市旱地種植平均畝產達500-750斤,膜下滴灌種植畝產達800-1200斤。由于冀雜金苗3號是獨桿不分蘗,抗倒性非常好,在赤峰種植當地農民稱鐵桿谷子。在赤峰市老谷子種植區谷溫病穗瘟病發生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冀雜金苗3號表現出非常好的抗病性,整個生育期沒有谷瘟病,更沒有穗瘟病。農民買谷子時沒有病粒,而且米色鮮黃,口味粘香,出米率高,谷子價格和當地的最知名的金苗K1價格持平,是小米加工廠認可的一類米。冀雜金苗3號在科創中國沁農作物科技服務團服務區域河北武安產量與當地主推品種冀谷42相當,但米色金黃、適口性好,品質較夏播品種提升一個檔次,收購價格較當地品種高0.4元/公斤,成為多家企業開發精品小米的首選品種。

        冀雜金苗3號在2022年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獲得種植大戶的廣泛稱贊。赤峰市敖漢旗付寶峰種植冀雜金苗3號1600畝,平均畝產820斤,其中650畝達到930斤,谷子售價2.83每斤,畝純效益1200元以上。赤峰市松山區穆家營程守國種植冀雜金苗300畝,畝產1150斤,售價2.86元每斤,畝純效益達2000元。當地主推品種黃金苗、金苗K1等一類谷子由于抗病性差,畝產300-500斤。由于冀雜金苗3號由于優質、高產,2023年種子預定空前火爆,將快速替代傳統品種。

        為了及時解決生產中問題以及提高示范效果,河北東昌種業成立東昌種業服務部,在田間播種、間苗除草與收獲環節對種植大戶、合作社進行全方位服務指導,保證新品種的示范效果,形成谷子種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河北東昌種業公司將種植大戶、合作社與小米集散地的加工企業對接,形成了以冀雜金苗3號新品種為核心的種植、流通、加工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谷子種業與加工業的融合。可以看出,面向市場培育的突破性品種,可以形成種業、種植業、加工業的深度融合,形成訂單化生產,節約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增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李順國,男,1976年9月生人,研究員,“科創中國”沁農雜糧產業科技服務團團長,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河北省“三三三”一層次人選、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主要研究方向:雜糧產業經濟與栽培技術。參加工作以來,承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行業科研專項、河北省渤海糧倉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0余項,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著作5部,獲得省級以上成果12項,其中主持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合作獎1項,省山區創業二等獎1項;制定技術規程、團體標準15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0余項,育成藜麥、飼草谷子品種4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