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14日電 題:探訪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新華社記者張志龍、王陽、高天
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攻堅克難,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60多年來累計查明金資源量2810余噸,成為全國找金最多的地質隊。記者日前就此進行探訪。
(資料圖片)
在山東省棲霞市城西的果園內,高達20米的鉆機發出陣陣轟鳴,它的鉆頭已抵達地下千余米處探取巖心。機長趙奪勝說:“如今,打一個上千米的鉆孔已是家常便飯?!?/p>
今年6月,六隊承擔的“山東省招遠市大尹格莊金礦3000米科學鉆探”項目突破原定設計深度,終孔孔深達到3120.35米。這是六隊近三年內第三次刷新全國小口徑鉆探同類型鉆孔鉆進效率紀錄。
然而,深部找礦曾長期困擾著地勘行業?!皣鴥鹊乇淼V和淺部礦越來越少,為了尋找可供開發的金礦資源,我們在本世紀初吹響了‘攻深找盲’的沖鋒號?!绷牳呒壒こ處燉U中義說,六隊人白天翻山越嶺、填圖測量,晚上回到駐地整理資料、編制報告,“骨頭越是難啃我們越不松勁”。
2005年2月12日,9臺鉆機在山東省萊州市開始了24小時不間斷打孔鉆探,寺莊金礦“會戰”的鼓點,在漫天飛雪中擂響。由于鉆孔質量理想,每打一個鉆孔,現場就自發響起陣陣掌聲。
從地下500米到地下3000米,隨著鉆探深度不斷增加的是六隊找礦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
十余年來,六隊通過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國內高校與科研院所,搭建了工程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制約深部勘查開采的問題聯合研發攻關,借助大數據、高精物探、三維地質建模、深孔鉆探等新技術,創新探礦方法,提高找礦效率。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先后攻克了漏失地層封堵、金剛石鉆頭壽命低等深孔鉆探“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向地球深部進發,“問金”成果斐然。據介紹,六隊成立至今,累計鉆探工作量達500萬米,累計探明金金屬量約占全國已探明黃金儲量的五分之一,六隊所在的膠東地區也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黃金富集區。
借助視頻連線,記者見到了遠在非洲國家蘇丹的六隊職工張朋。從2021年6月到蘇丹至今,張朋先后參與了5個金礦、銅金礦勘查項目。“六隊人在實踐中展現出踏實的作風、超高的效率、專業的素養,得到了國外合作方的高度評價。”他說。
像張朋一樣離開駐地威海長期在外工作的人,在六隊不勝枚舉:探礦工程處主任王金平,工作25年間,有16個年頭在省外,且多是西北高海拔地區;探礦工程處“90后”副主任李寬,從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奮戰到青藏高原北緣的山谷,數年間完成了由鉆工到“全國技術能手”的轉變。
2016年11月,李寬來到甘肅省肅北縣賈公臺金礦區進行鉆探施工。由于礦區地層復雜,破碎帶、斷裂帶交替不斷,施工過程經常伴隨著坍塌、掉塊、卡鉆等挑戰,加之礦區氣溫低,生產和生活用水極度缺乏,給六隊人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碰到問題就去鉆研,六隊人不懼怕任何挑戰。”李寬說。在此之后,團隊不斷調整施工技術方案,優化鉆井液體系,用于檢測的巖心幾乎擺滿了礦區現場。在團隊的集中攻關下,六隊化解了一系列施工難題,在海拔4600米的礦區上展現出開拓有為的擔當。
“在跳出膠東的找礦實踐中,六隊不僅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還在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過程中,大大錘煉了自身的業務本領。”六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說。
今年2月,“山東省招遠市水旺莊礦區金礦勘探”項目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21年度“十大找礦成果”,助力招平斷裂帶成為繼三山島和焦家斷裂帶之后我國第三條千噸級控礦斷裂帶。
“大斷裂帶成礦,這在當時想都不敢想?!弊鳛榈谝淮傲犎恕保?6歲的劉振明回憶道,受傳統理論的影響,大斷裂帶視為地質人的找礦禁區。
1965年冬天,六隊在萊州灣東北的三山島刨開冰雪進行系統采樣,發現這是一個與玲瓏石英脈型金礦有根本區別的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
跑野外、下礦井、鉆老硐、查資料,從一線實踐到理論總結再到工作方法探索,六隊人在全新認知中沖破了一道道難關險障。
1977年,六隊地質綜合研究組完成了《山東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征》的科研報告,提出了新的找金理論。1985年,“焦家式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效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如今,焦家式金礦已成為膠東礦集區的主要金礦類型之一,其資源總量占膠東金礦的87%。
榮譽和成績正促使六隊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堅持綠色勘探,實現“不帶走一樣東西,也不留下一點殘渣”;推動地質工作與資源、環保、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新模式、新業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