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召開的2022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發布信息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是經濟活力的重要載體,在我國經濟體系中頗具獨特性。雖為中小企業,但由于長期深耕細分領域,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較強,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各地圍繞服務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推出不少值得借鑒的舉措。歸納這些經驗做法,核心就是因應專精特新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創新過程中面臨的難點痛點,精準對接、精細服務、精誠合作,為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建立科創支持平臺,強化要素保障。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必需品,推動企業創新,關鍵要在強化要素保障上多想辦法。比如,安徽合肥依托國資平臺,通過直接投資、組建和參與各類投資基金等方式,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又如,浙江寧波北侖區打造專業“科技經紀人”服務隊,以科技部門工作人員為骨干,聯合科創平臺、科技服務機構、高校院所等多方專家和科研團隊,為中小企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創新服務扶持機制,釋放改革紅利。觀念一變天地寬。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要多在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服務實效上下功夫。比如,近期《關于知識產權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圍繞提升知識產權創造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知識產權服務保障等多方面,提出針對性舉措,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促進協同合作。中小企業資金和規模有限、抗風險能力較弱,通常比產業鏈龍頭企業更易遭受沖擊。為此,應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借由其在產業生態中的影響力,將資源稟賦和要素優勢拓展輻射至全產業鏈,起到“以大帶小”的效果。比如,近年來,湖南株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加大對產業鏈中小企業的帶動扶持,激勵其在市場、技術、管理等方面協同合作,目前當地已培育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中小企業關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將不斷激發它們的創新創造潛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網供稿 作者:毛同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