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在接受《科學追光者》專訪時,回顧了他和團隊在武漢的經歷,他直言“穿上防護服就像戰士穿上盔甲一樣,它是一場戰爭,雖然沒有真槍實彈,但也是面臨著死亡,跟病魔做斗爭。”在最初因為缺乏對病毒的了解而異常緊張的氛圍中,張伯禮堅持密切接觸病人、組織癥候調查、承辦中醫主導的方艙醫院、主張將控制轉重率作為評價治療方案的核心指標。
更鮮為人知的是,張伯禮院士在抗疫期間默默完成了一次膽囊炎手術,術后第二天就再次投入抗疫工作。
談及中醫的發展,張伯禮堅定而自信。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始終致力于將中醫藥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將質量、循證、機理等學界和病人關心的問題,作為重要研究課題。
但談及榮譽,張伯禮謙遜而低調。對于“人民英雄”的褒獎,他說:“馳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和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是共同戰斗的。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就我個人來說,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兒。”而這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科學追光者》就是這樣一群科學家的忠實記錄者。欄目以中國科學家時代群像系列紀錄片為定位,節目的鏡頭將不僅對準為新中國科學事業發展開疆拓土的偉大先驅,也將聚焦當下正在踐行科學事業、推動國家科技力量進步的中流砥柱,以及肩負傳承科學家精神使命與擔當的新生代科學家。
從“科學救國”到“科技強國”,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學的力量在國家發展的路徑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背后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而在當下,無論時代的潮頭涌向何方,科學家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科學追光者》也致力于還原和傳播這份深厚的精神財富,激發觀眾對科學家精神的踐行意愿,為時代發展輸送更多洗盡鉛華的正向能量。
《科學追光者》系列紀錄片還包含以第一視角記錄我國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裝置的《科學追光者·高光時刻》及《科學追光者·重器背后》。上述系列內容已陸續在各平臺上線播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