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助力糧食增產增收——中國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雙贏合作:世界快看

        新華網 2022-11-21 15:29:25

        新華社墨西哥特斯科科11月20日電通訊:助力糧食增產增收——中國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雙贏合作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朱雨博 閆亮 禹麗貞

        11月,墨西哥中部特斯科科市郊外,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試驗田里的小麥生長季結束后不久,中國專家何心堯將工作重心從田間轉移到了溫室里。

        溫室大棚內,一盆盆小麥整齊排列,麥穗上貼著顏色不同的標簽。“我身邊這株小麥感染了赤霉病。這種病害過去僅在長江中下游高發,但近些年,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在我國小麥主產區黃河流域也日益嚴重。”他說。

        這位小麥病理學和遺傳學專家告訴記者,赤霉病在全球多地都有發生,流行嚴重時甚至能導致絕產,還會產生對人畜有害的毒素,威脅世界糧食與食品安全。

        2011年起,何心堯來到總部位于特斯科科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工作,主攻小麥抗病研究。借助中心龐大的種質資源,他與團隊一起不斷實驗、篩選出抗病性更強的品種,送到包括中國在內全球農戶手中,然后收集這些品種在不同小麥產區的表現數據以進一步改良。

        在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內有一座“種質銀行”,在兩扇厚重的隔溫門后,冷庫里儲存著超過15萬種小麥種質、超過2.8萬種玉米種質資源。一些種質資源的儲存罐上還掛著中國國旗,表明它們來自中國。

        根據中心統計,中國已為這座農作物多樣性倉庫提供上千份小麥種質資源。2000年以來,中國種植的小麥26%與該中心品種有“血緣關系”,雙方合作育成的13個玉米新品種在尼泊爾等國家種植,助力當地糧食增產增收。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非營利性國際農業研究和培訓機構,目前全球發展中國家種植的玉米、小麥近一半來源于該中心種質。自1974年中國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建立研究伙伴關系至今,已有20多家中國機構參與了種質交流,雙方聯合培訓中方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超5000人,為中國農業發展帶去世界經驗。該中心墨西哥總部目前有2名常駐的中方科研人員和多名中方交流學者,把中國糧食安全之道也回饋給世界。

        1997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中國辦事處成立,2016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在中心主任布拉姆·戈瓦爾茨看來,與中國的合作稱得上是攜手保衛世界糧食安全的“雙贏”范例之一。

        “我們與中國科學家合作,一同研發更節水、抗病、能夠應對氣候變化的玉米和小麥,提高糧食產能的同時減少污染,這不僅能幫助中國提升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帶來更多糧食保障。”他說,“想象一下,中國優秀研究機構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全球網絡及合作平臺結合起來,我們能把精準、綠色農業發展經驗分享給非洲和南亞,造福全世界。”

        “全球合作”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重要底色。中心主會議室外,小花園兩側的墻面上寫著漢語、英語、西班牙語等多個文種的“玉米”與“小麥”兩個詞。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的中心全球小麥改良項目負責人拉維·辛格由衷感慨,合作是通向世界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他說,到2050年,要想滿足全世界的糧食需求,目前世界小麥產量平均增長速度必須進一步提高。“如果不攜手共進,我們不可能成功。”

        “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新冠疫情、快速增長的生活成本對全球糧食安全體系帶來多重考驗。”戈瓦爾茨表示,糧食安全對世界安全至關重要,世界需要跨領域、跨國家的合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