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自然-化學》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吃土”也能調節腸道微生物組和治療腸炎。
不過這里的土,不是我們日常見到的土,而是通過人工合成的方法構建的土壤仿生材料。由蒙脫土(天然土壤成分,俗稱“觀音土”)、淀粉顆粒和液態金屬三種組分組成。
該土壤仿生材料可以在體外增強微生物代謝和提高生物基化學品的合成,豐富病理條件下的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調節體內細菌失調。
(相關資料圖)
“土”和腸炎,這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聯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高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自然界中,土壤是很好的材料和微生物的結合體,因此就把研究對象聚焦到了土壤上。
最終發現在合成的土壤仿生材料中,大腸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都生長得很好。腸道微生物菌群和土壤中的菌群有類似之處,科研團隊就想到了“土”和治療胃腸道疾病的關聯性。
可食用“人造土”助力腸道微生態示意圖 研究團隊供圖
因此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腸道微生物發生紊亂的小鼠模型,小鼠“吃”掉研究團隊開發的土壤仿生材料后,發現其紊亂的腸道微生物菌群有所恢復,并重新建立生態模型。
同時,科學家還發現該材料還可以用于治療葡聚糖硫酸鈉誘導形成急性的腸炎。通過土壤仿生材料對小鼠模型治療實驗,證實對腸道微生物群的調節功能和治療腸炎,說明“吃土”可以治療腸道疾病。
不過目前該項研究仍在動物實驗階段,作用機制也還不清楚,尚未應用到臨床。
地上的土也能吃?
雖然該科學研究尚未應用到臨床,不過歷史上世界各地都有吃土的現象,而且吃的土真的是地上的土。
“觀音土”常在特殊時期用來充饑。觀音土又叫高嶺土,是制作瓷器的好原料,觀音土雖然含有礦物質,但因其是無機物,難以被人體吸收,而且未經過提純的觀音土含有重金屬、寄生蟲卵和病菌等等,吃多了消化系統紊亂排不出去。
因此人吃了有飽腹感,但沒什么營養,會腹脹、便秘、浮腫。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就利用了吃高嶺土會脹肚的特性,來假裝懷孕。
我們常用“水土不服”來表示人到了異鄉,身體不適會有嘔吐、拉肚子等反應。現在這種現象被稱為“旅行者腹瀉”,主要原因在于腸道菌群可能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異鄉的飲食結構,以及食物品質差異、地理因素、過敏等。
對此,一些人去外地時帶著家鄉的土煮水喝來避免水土不服。不過土壤中攜帶的病菌本身就可能讓人腹瀉不適,還是不建議采用這種方法。
姜石是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的鈣質結核,在我國的河北邢臺、山西、陜西及江蘇等地區均有產出。其內含多種微量元素(碘、硅、鋅、銅、錳、鉆、硒等),都是人體所不可缺少的,其中硒還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姜石早在唐代已被當作治瘡毒的藥物。
在河北、陜西和甘肅等地,有不少人把姜石研成粉來服用,或投入缸中飲用,以此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除了充饑、保持健康之外,土在一些地方也被當做食物來吃。
白黏土在蘇聯遠東地區被稱為“土酸奶油”,色澤潔白,很像凍肉。地質學家認為:它是淡色玻質熔巖的風化產物經過再沉積形成的,它可以單獨食用,也可摻在鹿奶中吃。
在我國山西武鄉,一種叫作“炒指”的美食就是用黃土做成的,是當地的傳統零食。
武鄉炒指 來源:閱讀公社
END
來源:科技日報、東方早報
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大院、礦業匯
整理:黨敏 蔡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