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PP亂象,用戶該怎樣筑起防護墻

        中國消費者報 2022-12-26 15:29:50

        本報記者 李燕京

        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不斷被規范,但是“山寨APP”、虛假排名推薦、強制或捆綁下載安裝、彈窗多且難屏蔽、設置卸載障礙、強制自動續費……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種種亂象仍然存在,讓不少消費者陷入惡意應用程序的陷阱。近日,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領域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以下簡稱“清朗行動”),全面規范移動應用程序在搜索、下載、使用等環節的運營行為。在有關部門嚴查、嚴管的同時,消費者面對竊隱私、騙錢財的惡意應用程序該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呢?

        搜索查找,暗藏作假玄機


        (資料圖)

        記者了解到,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行動”針對搜索查找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治重點。首先,將重點打擊“山寨APP”,即以相似標志、圖片、文字以假亂真,欺騙用戶訪問下載、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傳播不良有害信息的各類假冒APP;其次,將從嚴整治虛假排名,嚴懲為獲得更好的排名或者推薦位,刷虛假下載量和好評,誘導用戶下載的應用程序提供者,以及弄虛作假,為應用程序作虛假排名推薦的應用程序分發平臺;再次,有關部門還將全面凈化應用程序頁面呈現,整治利用暗示詞匯、衣著暴露圖片或引人聯想的標題等不良信息,誘導用戶點擊下載的違規行為;同時,將嚴格規范備案要求,重點打擊未經備案提供應用程序分發的行為。

        從“清朗行動”整治重點可以看出,在搜索查找環節,存在不少弄虛作假、誘騙用戶下載的行為。

        據了解,近日,工信部反詐專班(微信公眾號)公布了一批涉詐高風險APP。這些涉詐類APP主要包括仿冒銀行類、仿冒金融平臺類、虛假貸款類三大類。其中,被仿冒的銀行類有工商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等旗下APP;金融平臺類則包括分期樂、哈富、中原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等;更有甚者直接推出一些虛假貸款類APP,其中被點名的包括發薪貸、盈盈有錢、飛達云貸等。

        那么,作為缺少技術手段的用戶,在搜索查找應用程序時要如何加強防范呢?北京信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盛江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要盡量在正規應用商城、官網搜索下載。防止冒牌APP最好的辦法是多看幾個下載渠道,仔細觀察,對比界面按鈕、業務功能、logo圖標是否有區別。一般仿冒APP會在正規APP原有名稱里加減字、換字或者變換大小寫、替換同音字、簡繁字體轉換等,且仿冒APP圖標一般較為粗糙。”

        盛江提醒,對于不熟悉的應用程序,不要看排名就輕易下載,而是要在網上多渠道了解其他用戶的使用評價后再決定是否下載、使用。

        下載安裝,利用技術“套路”

        當用戶安裝應用程序時,一些惡意應用會通過技術手段“套路”用戶,使其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或是被竊取個人信息。

        北京有學生家長向記者表示,現在一些游戲、網課APP里面暗藏著低俗信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還有消費者反映,明明只安裝一款軟件,卻不知怎么連帶下載了另一款軟件。“家里老人的手機用上1個月里面就會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APP,都是莫名其妙被下載到手機里的。”

        從此次“清朗行動”針對下載安裝環節的整治內容可以看出,利用技術“套路”用戶成為了蒙蔽用戶的主要方式。據了解,下載安裝環節的整治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集中整治強制、捆綁下載安裝。重點治理應用程序關閉、退出等按鈕失靈,未經用戶同意自動下載安裝的行為。嚴厲打擊通過默認勾選標記,誤導用戶點擊下載安裝捆綁軟件的行為。二是堅決懲處應用程序“掛羊頭賣狗肉”規避監管。從嚴查處應用程序提供者上架版本與實際運營版本不一致,通過內嵌非法軟件或違規馬甲包等開展涉黃涉賭等違法行為。三是嚴厲打擊以賺錢為誘餌誘導用戶下載。重點治理應用程序分發平臺惡意推廣賺錢類應用程序,“套路”用戶,利用流量變現獲利。

        盛江介紹說:“隨著技術的發展,監管手段和力度不斷加強,惡意應用程序被嚴格限制,數量不斷減少。但同時,一些惡意應用程序開始打‘擦邊球’,變得更加隱蔽。比如,按照要求,正規廣告要可關閉,要明確跳轉區域才能下載,但是對違規廣告來說,只要用戶點擊就會自動下載應用程序,有的下載內容與介紹不一致,有的含有違規內容。”

        北京靈犀信息技術公司工程師劉斌告訴記者:“一些惡意應用程序會通過聊天工具發下載鏈接,這些鏈接中含有二維碼,只要點開就會自動下載。因此,用戶盡量不要通過社交媒體的鏈接下載軟件。下載軟件要到正規應用商城,例如各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城,都是在監管部門注冊備案、在嚴格監管下運營,各種應用軟件的安全性有保證。”

        運行使用,不擇手段搞誘騙

        彈窗關不掉、自動續費難關閉、打著使用APP可以賺錢的幌子惡意收集個人信息……移動互聯網用戶在使用應用程序時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令人煩惱的問題。

        其實,這些違規應用程序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不擇手段都是為了從用戶身上竊取利益。記者了解到,有的應用程序打著“使用便可以賺錢”的幌子吸引用戶使用。可是,等到用戶真正使用時會發現,要每天簽到,要做任務,甚至要“拉人頭”找下家,結果,一通操作之后根本拿不到錢。更可惡的是,部分開發者利用人們貪小利的心理,一步步引導用戶泄露個人信息,騙取個人財產。

        有的應用程序在用戶交納會員費后自動續費,悄無聲息地扣取用戶費用。劉斌介紹說:“按照有關規定,使用到期前應在顯著位置提醒用戶注意。而一些應用程序則是偷偷摸摸地自動收費,神不知鬼不覺地就轉走了用戶的錢。”

        還有的應用程序在用戶使用時不斷彈窗。“現在,多數應用程序通過使用收費掙錢困難,就通過彈窗廣告來掙錢,這成了有些應用程序的盈利模式。如果按照規范做彈窗廣告,彈窗應可關閉、可跳轉,但是這樣廣告的轉化率較低,掙不到錢。據我們了解,彈窗規范出來后廣告的轉化率下降了60%。為了能賺錢,就出現了關不掉的彈窗廣告。”劉斌說。

        記者了解到,此次“清朗行動”在運行環節主要治理的方面包括:集中治理彈窗問題;嚴格規范功能設置;嚴厲打擊誘導充值。

        四方君匯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子畏告訴記者,目前關于應用程序的相關規定已較完備,比如彈窗問題,《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都有詳細規定,彈窗關閉按鈕應當在彈窗彈出之時即提供,若需閱讀停留一段時間后才出現關閉按鈕,同樣屬于違規操作。

        吳子畏提醒用戶,盡管相關規定已經足夠詳盡,但是仍舊有鋌而走險違規者。所以用戶在使用應用程序的時候不能貪圖小便宜,一旦發現違規行為應立刻停止使用,造成損失要留存證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