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毛發為什么明顯比其他哺乳動物少?這一直是個謎。
近日,美國科學家在eLife發表論文稱,人類似乎擁有全身長毛發的基因,但進化使它們喪失了功能。研究結果指出,一組基因和基因組的調控區域似乎對毛發的形成至關重要。
(資料圖)
這項研究回答了塑造這一人類決定性特征機制的基本問題??茖W家認為,這可能為治療謝頂和化療后脫發提供了新方法。
“我們采取了創造性的方法,利用生物多樣性了解人類的基因?!豹q他大學衛生學院人類遺傳學家Nathan Clark說,他與匹茲堡大學的Amanda Kowalczyk和Maria Chikina一起進行了大部分研究。
從猴子粗糙的體毛到貓柔軟的皮毛,動物王國的毛發形形色色。無毛的動物也是如此。人類僅有頭上特有的“一撮”毛發,體毛則不太顯眼,屬于“無毛”一族。其他一些哺乳動物也是這一行列的成員,比如毛發稀疏的大象、皮毛光滑的豬,以及長著八字胡的海象等。
由于沒有濃密的毛發,大象在炎熱的氣候中更容易降溫,而海象在水中游動也毫不費力。盡管原因各異,但Kowalczyk分析發現,這些無毛哺乳動物在許多相同的基因中都積累了突變,包括編碼角蛋白的基因,以及構建毛干和促進頭發生長的其他基因。
研究還表明,基因組的調控區域似乎同樣重要。這些區域并不編碼毛發的結構,而是間接影響編碼過程。它們決定了某些基因在何時何地啟動,以及它們的數量。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了一組可能與毛發生長有關的新基因,不過這些基因在生發中的作用尚未確定。
“有很多基因我們不太了解,但它們可能在頭發生長和保養方面發揮作用。”Kowalczyk說。
為解開哺乳動物“脫發”之謎,研究人員開始在無毛動物中尋找比有毛動物進化速度更快的基因。
“由于動物在進化壓力下掉毛,編碼毛發的基因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這就是它們在自然選擇下基因變化加速的原因。”Clark說,一些基因變化可能是導致毛發脫落的原因。
為了搜索這些基因,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以同時比較基因組數百個區域的計算方法。他們調查了數十種哺乳動物的19149個基因和343598個調控區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采取了一些措施,忽略了負責進化物種獨有特征的基因區域,比如適應水生生活。
Clark解釋說,這種無偏倚的篩查,識別出了已知的頭發基因,證明了這種方法是有效的。研究還表明,通過篩查識別出的那些不太明確的基因,可能對毛發生長同樣重要。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使用同樣的方法定義與預防癌癥、延長壽命和其他健康狀況有關的基因區域。(李木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