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精選!新冠“乙類乙管”后,老年人防護記住這幾個關鍵問題

        健康北京微信公眾號 2023-01-12 15:31:09

        乙類乙管

        老年人防護


        【資料圖】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乙類乙管”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了更加精準科學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對老年人、基礎病患者等重點人群,需要更加科學的防護,進一步推動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提高老年人群覆蓋率。老年人防護這幾個關鍵問題要知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強調要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老年人如果不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面臨哪些風險?

        新冠病毒感染無論是“乙類甲管”還是“乙類乙管”,都是要按照傳染病治療的。因此,借鑒以往我們對天花、麻疹、乙肝等傳染病控制的經驗,注射疫苗是必須的,而且是全程接種,全程接種會使死亡率和重癥率降低。

        對于65歲以上,特別是有四種以上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是這次奧密克戎攻擊的重點對象,所以更要盡快完成全程的疫苗接種,這是阻斷病情加重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他們對于接種疫苗有很多顧慮。這些老年人能否接種?患有腫瘤、術后等大病的老年人能否接種?

        這是很多老年人滯后接種疫苗或者不接種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才是需要接種疫苗的重點人群。我國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數量很龐大,還是建議盡快、盡早全程注射疫苗。如果平時規律服藥,長期把血壓和血糖都控制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是完全可以去安全地注射疫苗的。

        如果是正在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建議在腫瘤得到控制之后,腫瘤不是在進展期,和化療錯開時間,就可以去進行疫苗的接種。如果腫瘤患者在化療過程中陽了,要等陰性之后兩到四周才能再次進行治療,兩到四周是給患者一個很好的恢復期。

        已經“陽康”的老年人,是否還需要接種疫苗?

        如果“陽康”后的老年人,大概抗體的產生是要在轉陰后兩到三周才能產生,維持三到六個月的抗體。所以,在三到六個月之間是不用打疫苗的,但是三到六個月之后,還是建議要注射疫苗。

        元旦、春節即將到來,老年人是否還能走親訪友?針對不同的慢病或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有沒有什么要特別注意的?

        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的老人,在轉陰之后,癥狀未必能夠完全緩解,這時可能還會出現相應的病情遷移,會導致原來的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進展。

        此外,很多老年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有過高燒、咽喉痛、流鼻涕、頭痛等比較明顯的癥狀,即便抗原轉為陰性,還是有一個恢復的過程。

        如今,春節已臨近,很多老年人想去走親訪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轉陰后的兩三周時間里不是所有人都能產生這次奧密克戎的抗體,當免疫功能低下的時候,就會有再次感染的風險。

        感染過新冠病毒的老年人身體會比較虛弱,會誘發原有基礎疾病的加重,所以,建議即便是已經“陽康”的老人,還是盡量減少聚集活動,走親訪友一定是要量力而行,同時口罩是不能摘的。

        老年人萬一不幸感染,該如何應對?出現哪些情況下需要就診?

        如果是輕癥,包括高熱、惡心、嘔吐,如果自己能夠處理,就盡量居家處理。如果胃口、精神狀態都還好,只是一些發熱、肌肉酸痛的癥狀,建議還是可以居家的。

        但是當出現氣促、呼吸困難、原有的疾病癥狀加重,包括血壓、血糖異常、頭痛,或者是肢體運動障礙,這些癥狀加重的情況下,要去醫院就診。

        如果老人在家里有血氧儀,測量血氧低于95%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居家吸氧。如果三天以上血氧還不能回升,且呈持續下降的趨勢,要盡快去醫院。

        如果高熱三天都不退,而且出現了一些并發癥,包括咳嗽、咳濃痰、氣促、呼吸困難,這些也要去醫院就診。

        除了接種疫苗外,還有哪些方法能幫助老年人更好地抵御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否能有所幫助?

        第一,保持比較好的心情、生活習慣和生活狀態,好的心情會使得我們的免疫力保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水平。

        第二,均衡的營養攝入,蛋、奶、肉、水果、蔬菜,營養。建議每天1到1.5克每公斤的優質蛋白補充,如果是一個60公斤的人,要優質蛋白大概60克,也就是說一兩多的豬肉,是每天必須要保證的。

        第三,依靠一些外來的幫助,比如我們在病房里治療的病情相對比較危重的患者,需要補充免疫球蛋白。對于平時預防,可以使用胸腺法新日達仙,就是99%和人體同源的胸腺肽,我們一般建議老人每年注射1到2個療程,對于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幫助。早期使用胸腺法新可減少新冠患者重癥發生率,縮短住院天數,促進病情恢復、降低COVID-19重癥患者的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

        如果老年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可以用一些口服的蛋白粉來補充蛋白。因為在發熱的時候,蛋白質的消耗是很高的。假如三天都不怎么吃東西,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低蛋白血癥的出現,此時補充口服的蛋白,能夠使得我們的營養均衡,使得免疫力達到比較平穩的水平。

        第四,建議老年人及時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以及肺炎疫苗。

        微胖的老人更“扛病”?老年人“微胖”是多胖?

        微胖的老人有一定皮下脂肪,抗寒、抗病能力比瘦人強。瘦人抵抗力較弱,對環境適應性差,對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傳染病,都比胖人發病率高,而且抗打擊能力差,有可能導致更加不良的后果。

        “微胖”到底是多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醫師劉穎介紹,老年人自己想要判斷體重是不是合適,看身體質量指數(BMI)更靠譜。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劉穎醫生介紹,對于不同的人種,同樣的BMI可能代表的肥胖程度不一樣,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的BMI水平在整體上低于歐洲國家。體重指數每增加2,冠心病、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分別增加15.4%、6.1%和18.8%。一旦體重指數達到或超過24時,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異常等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會顯著增加。

        但據多項研究表明,亞洲人在較低的BMI水平時已經存在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的危險。中國老人最理想的體重指數應該是22。

        當然,體重上下浮動,我們體重指數很難正好地保持在22,一般認為“老年人體重稍高一點”(即BMI保持在21~23.9)比較好。(來源:健康北京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