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號脈”,紅壤變良田_環球熱推薦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3-02-03 09:42:59


        【資料圖】

        【一線講述】?

        精準“號脈”,紅壤變良田

        講述人: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站長、研究員?張會民

        雖然還在冬天,但我們祁陽站的試驗田里仍是綠油油一片。在這個國家級重點野外觀測試驗站里,科研工作者們跟往常一樣忙著采集各類土壤數據,開展野外監測,給南方紅壤“號脈”,為糧食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而待到春耕時,我們要備好種子、草籽和谷秧,下試驗田整地、插秧、測溫、記錄、分析。在做好長期定位監測的同時,我們還組建了技術小分隊深入周邊縣區鄉鎮,指導農戶翻耕拋荒地,種植早稻。

        紅(黃)壤是我國南方主要土壤類型,幾乎占了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可紅壤很貧瘠,酸化問題突出,有機質相對缺乏,需要長期的定位監測研究和科學的土壤改良。而這正是祁陽站的使命所在。

        回想建站之初,祁陽站人攻克了我國南方紅壤地區低產鴨屎泥田等問題,讓水稻單產從14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1975年,祁陽站開始布置第一個野外長期定位試驗。目前,長期定位監測試驗有18個,其中6個已持續30年以上。這里還保存有歷史土壤樣品約3萬個,植株樣品約4000個,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農業基礎數據。

        這些年,我們聚焦南方200多萬平方公里紅壤的農業科技需求,先后攻克南方紅壤地區水稻“坐秋”、水稻缺鋅“僵苗”、紅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有力促進了南方紅(黃)壤丘陵區土壤培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業持續發展。以長期定位監測平臺為依托,我們站聯合南方6個典型省域,根據近30年的聯網研究明確了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時空演變特征,創建了酸化防治關鍵技術,并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安徽六省累計示范和推廣應用7327萬畝,農作物平均增產64~120公斤每畝,累計新增純收入82.9億元。

        60多年來,祁陽站人一代接著一代干,將青春與心血灑在這片土地上。未來,我們會繼續聚焦農業野外科學監測和紅壤健康創新發展,讓腳下的火紅熱土長出更多優質糧食。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任爽、楊舒、趙秋麗、馮帆、王勝昔、蘇雁、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李金欣、徐淑霞、賈紅敏、沈珍珍)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3日?07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