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我們這樣干⑤】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崔志堅 劉夢
(相關資料圖)
立春剛過,土地一下子變得溫潤松軟起來。在河南省武陟縣詹店鎮王菜園村的地頭,農技員馮海平蹲下身,目光停在一株麥苗上。
“這塊地表墑不足!趁這幾天白天氣溫高,抓緊追肥澆水。1畝地施8到10公斤尿素,還要適量加點磷酸二銨……”馮海平扭頭說著,身后圍了不少村種植合作社的社員。
看過苗情,馮海平又介紹起新型灌溉設備的使用方法:“大家低頭看著我腳下這個白色的出水口,需要澆水的時候,先把出水口蓋子打開,拿出智能灌溉卡,在井房刷卡機上刷一下——瞧,這就自動開始供水供電了!”
“種地,老輩人靠經驗,如今靠科技!以前,高產得靠腿腳勤快,現在呀,還要頭腦靈光、學技術快。”合作社負責人趙新文感慨,“那會兒都是用地上的土水溝澆地,得三五個人過來,抬水泵、架電線、鋪水管,光準備工作就得忙活小半天。現在,地里裝上噴灌和氣象監測設備,干活省時又省力。”
“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眼下,正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河南正下大力氣把科技成果變成農民手中的“新農具”。春節假期一過,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就忙著與基層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聯系,調研小麥生產形勢,研究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方案。“你看,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就是為了隨時接聽農民朋友打來的咨詢電話!”
早在這一季麥播前,郭天財就作了一場“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培訓報告,河南省基層農技人員、種糧大戶等線上聽眾超過了50萬人。“肥田沃土如果沒人愿意種,先進技術如果沒人掌握,那不是捧著金飯碗受窮、守著熱灶臺挨餓嗎?看見大家伙兒認真的精氣神,我高興得很!”郭天財說。
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顯示,越冬期河南一、二類苗占比高達89.4%,分別比上年和常年同期增加12和3.2個百分點,小麥群體長勢、個體指標均較為理想,且不同區域間小麥長勢相對均衡,河南省越冬期小麥苗情是近5年最好的一年。
這一系列數字背后,是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田間新修了4米寬、20厘米厚的水泥路,以前大型機械進不去的地,現在暢通無阻,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地頭打了新機井,增設了變壓器,使土地全部升級;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5G+智慧農業”先進技術正酣,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噴灌智能控制系統有機融合,以數字可視化的形式為農機、農技、農藝管理團隊提供精確數據支撐……
“堅守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我們堅持向科技要糧,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讓‘藏糧于技’走進現實!”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治勝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3日?01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