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宋施委博士為陳先生實施手術。 蘇萍 攝
中新網福州3月1日電(葉秋云蘇萍)“較以前的神經調控辦法,這種神經調控治療方法更智能、更有效,針對性更強,效果也越好。”1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宋施委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由宋施委操刀的華南地區首例基于腦機接口的反應性神經刺激系統難治性癲癇手術,近日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完成。1日,接受手術的患者陳先生(化名)正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住院觀察。
“醫生,你知道嗎?我小時候讀書很努力、很拼命,我也想像別人一樣考好,但是因為這個病,我就是記不住,再努力也沒有用。我爸爸很老了,很辛苦,我不想他那么辛苦,我真想把這個病治好。”陳先生是一名顳葉癲癇患者,病史已有20余年。此前,他對接診醫生宋施委吐露心聲。
得知宋施委對微創治療難治性癲癇頗有研究,飽受難治性癲癇折磨的陳先生來到醫院求醫。宋施委說,經過外科評估,懷疑陳先生是雙側海馬獨立放電,這意味著癲癇病灶可能已經擴散到雙側顳葉;經過神經外科機器人輔助立體定向腦深部電極植入術,立體腦電圖(SEEG)評估,明確了陳先生存在雙側海馬獨立放電,這意味著患者不適合常規毀損性手術治療。
去年8月,中國首款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植入式閉環反應性神經刺激系統“Epilcure”的中國注冊臨床試驗啟動,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8家醫院成為該臨床試驗項目的落地醫院。于是,宋施委馬上想到陳先生,經過謹慎評估,確認他符合入組要求。
今年2月16日,在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機器人輔助下,宋施委成功為陳先生實施開顱手術,植入這種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Epilcure”。
“腦機接口”即通過在人腦與電腦等外部設備間建立通路,來實現神經系統與外部系統間信息交換與功能整合的技術。“許多人初次聽到‘腦機接口’這個詞,與新聞上馬斯克的’黑科技’構想有關。不過,此次陳先生植入的這套神經調控設備,是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擁有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宋施委說。
宋施委表示,有的病人特別是功能區或者無法全部切除癲癇灶的局灶性癲癇患者,沒法做根治性手術,通過這種神經調控辦法可以明顯控制癲癇發作。傳統的神經調控設備只能根據既定的模式進行程序化的刺激,而“Epilcure”能根據患者腦神經組織狀態的實時變化進行治療,對于一些需要外科手術的局灶性癲癇治療效果更好、適用范圍更廣。(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