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 | 春雷乍動 萬物生|環球播資訊

        光明網-蝌蚪五線譜 2023-03-06 11:32:59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甲,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供圖

        驚蟄的天氣特點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除東北、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春雷響,萬物長”,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作者供圖

        驚蟄三候

        一候,桃始華。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于驚蟄之際開始開花,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二候,倉庚鳴。倉庚即黃鸝,黃鸝鳴叫,動物開始求偶。

        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故名曰鸤鳩。

        作者供圖

        驚蟄農事活動

        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中國各地隨著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開始春耕。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水稻日均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可以開始播種旱育秧。

        驚蟄民俗

        驚蟄民俗眾多,比如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等等。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干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蒙鼓皮。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香港、澳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驚蟄養生

        民諺有“二八月亂穿衣”的說法,是因為這個季節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大、變化快,在這個時節里,江南的“倒春寒”現象要一直延續到驚蟄的最后幾天,而北方的寒冷氣候則時間還要更長一些,所以“春捂”在此節氣中還很重要。 食療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補氣、補腎益肺的食物,比如懷山藥、鱸魚、豬肚、茯苓、白扁豆、鯉魚、花生、板栗、大棗等,經常換著花樣的吃。驚蟄時節也是很適合進行運動健身的季節。在上午進行適當的運動,但是運動之前應做好熱身運動。運動時大汗對于陽氣是一個消耗,所以運動時達到微汗就可以,不要劇烈,需要循序漸進。

        作者:杜傳耀,系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北京市觀象臺)高級工程師

        策劃:蔡琳、肖春芳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