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科技創新力量 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最資訊

        科技日報 2023-03-15 09:44:49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如何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采訪了相關專家。

        讓長江生態環境再好一點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升至98.1%,長江干流水質連續3年達到Ⅱ類標準。


        【資料圖】

        “盡管長江干流水質較好,但長江上中游支流、下游湖泊水體中總磷污染問題仍比較突出?!敝锌圃荷鷳B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說,總磷已成為長江流域首要污染物,總磷污染控制是下一步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攻堅方向。

        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生態環境部成立了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診斷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及成因,發現污染源中農業源占比最高,約為60%。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建議,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研發推廣。

        “長江流域地區差異大,各地污染特征、防治需求各不相同?!蔽涸此吞岢?,應“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加大科技幫扶力度。

        讓環境基準研究再快一點

        環境基準是一種污染物在一個環境要素中的濃度值或強度值,被稱為“閾值”,可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和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呂忠梅說,某種污染物只有不超出該“閾值”,生物才能正常生長繁衍,人們對健康環境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當前,我國已印發《國家環境基準管理辦法》,發布了鎘、氨氮、苯酚3項淡水生物水質基準和中東部湖區湖泊營養物基準等。

        “科學研究是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準的前提?!眳沃颐氛f,但基準研究面臨諸多挑戰,如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和培養機制,缺乏基礎性數據,“這需要長期積累和跟蹤”。

        呂忠梅建議,從國家大科學計劃、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等方面加快發力,為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基準體系、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科學支撐。

        除環境基準外,環境標準的科學性也備受關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修訂10年有余,我國大氣污染工作和污染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應銜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修訂空氣質量標準指標限值等。?

        讓產業支撐能力再強一點

        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22萬億元,2021年以來生態環保企業新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超過10萬人。

        昆岳互聯環境技術(江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懷平說,環保產業正從以環保裝備制造和工程建設為主,向以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等環境服務為核心轉型升級,有關部門應引導環境服務業向差異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

        塑料是土壤和水體中的重要污染物,污染治理也推動塑料產業“綠”起來。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說,生物可降解塑料被視為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產品。目前,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產國,約占世界產能的60%。鄭月明建議,完善終端分類和回收處理設施,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環利用技術開發,推動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生產、使用、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產業鏈;完善標準體系,加大對“偽降解”產品的懲治力度,促進市場和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李禾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