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白豬選育方案》手稿。“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供圖
【科學家手稿】
◎馬 麗
(資料圖片)
1985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動物遺傳育種專家熊遠著主持培育的瘦肉型豬“湖北白豬”成為香餑餑,許多客戶紛紛要求轉讓該項成果或預購種豬。次年10月,湖北白豬選育這項重點科研課題通過了專家鑒定和驗收,“湖北白豬生長速度、瘦肉率居國內領先,產仔數和肉質性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它凝聚著熊遠著十余年的心血,其中也飽含了他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赤子之心。
20世紀70年代,熊遠著率先提出進行瘦肉豬的研究,但在當時卻不被人看好。不過具有探索開拓精神的熊遠著認為科學研究應該走在生產的前面,要為生產開辟道路。他在《湖北白豬選育方案》里直言“豬的新品種選育是養豬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之一”“……培育自己的優良新豬種——湖北白豬是十分必要的”。
調研地方豬種資源
熊遠著開展瘦肉型豬的研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帶隊走訪,調研地方豬種資源情況,足跡遍布湖北及相鄰省份的66個縣市。為全面獲取真實的豬種資源數據,他們翻山越嶺,走村串戶。身為調查小組領頭人,熊遠著工作起來更是不分晝夜。白天,他蹲在農戶豬圈里觀察豬的習性特征,測量豬的外形,向農戶了解豬的來源及飼養經驗。晚上,他回到住處,繼續在昏暗的油燈下統計數據,整理調查資料,往往忙碌至深夜。
走訪調查的過程十分艱苦,他們忙起來吃飯和休息都不固定,渴了喝點白開水,餓了吃點隨身攜帶的干糧。憑著這股堅持不懈的勁頭,熊遠著和隊員們摸清掌握了湖北地方豬種資源情況。這項調查為熊遠著后來開展種豬選育與改良工作積累了豐富可靠的原始資料,奠定了堅實的育種研究基礎。
此外,熊遠著還曾跟隨外貿相關部門對供港活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到在香港豬瘦肉與肥肉的比價相差十幾倍,而發達國家養豬的生產方向早已開始從脂肪型豬向瘦肉型豬轉變,這使他預見到發展瘦肉型豬是養豬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后來的實踐證明,熊遠著“開展瘦肉豬育種”的研究方向是對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豬瘦肉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十余年育出湖北白豬
1978年,“瘦肉型湖北白豬及其品系選育”的研究課題正式啟動,以滿足市場對瘦肉豬的需求。熊遠著擔任這項重點科研課題主持人,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艱苦研究。那時,課題只有1400元的科研資金,科研場所還是簡陋的茅草豬舍,但這些都沒有動搖熊遠著內心對培育優良豬種的信念。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豬倌”,只要走進豬棚,他的心情就會特別好。每天天剛亮,他就出去打滿滿一擔的草,趕回來給豬準備早上吃的“早餐”。忙完一天的工作,他時常顧不上洗澡,在豬場隔壁小屋的床上倒頭就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組建一個優良的、遺傳基礎豐富的基礎群是瘦肉型豬種選育的第一步。1973年,熊遠著就開始了這項工作,但研究在開始階段并不順利,在試驗中許多小豬出現嚴重腹瀉、且生長緩慢,“長了半年只有五六十斤”。對此,一些人提出了質疑,還有人覺得選育瘦肉型豬是崇洋媚外,花這么多錢培育瘦肉型豬不值得。
熊遠著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打倒,他帶領大家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重新修訂完善選育方案。他們不辭勞苦,去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精選每一個親本個體,進行一系列試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為了提高基礎群的瘦肉率,熊遠著和團隊進行了數不清的試驗,失敗了就從頭再來,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湖北白豬及其品系是品種品系同步選育的首創之舉,填補了我國長期無高瘦肉率母本新品種的空白,為我國養豬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湖北白豬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遠著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心系民生的他又開始進行技術推廣和服務,想盡快把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造福黎民百姓。在推廣中,熊遠著深入生產一線,為一線生產者提供全面指導和服務,通過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編寫科普資料、普及實用養豬技術等形式,令湖北白豬新品種得到推廣及應用。當時累計向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了6萬余頭優良種豬,形成了100萬頭商品瘦肉豬的生產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92年,“湖北白豬Ⅲ系、Ⅳ系的推廣利用”課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次年又獲國家星火二等獎。1999年,熊遠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載譽滿身的他看淡名利,只對豬育種和養豬事業充滿熱忱,直至生命的終點。斯人雖已逝,但他的精神將激勵著后人在科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
(作者單位: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