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訊!為什么科普要強調“價值引領”?

        光明網 2023-03-24 12:29:28


        (資料圖)

        王大鵬

        在前不久的一次格致論道講壇上,主持人拋出了一個話題——有人專業造謠,我們業余辟謠,這個問題怎么破局?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謠言是辟不完的。因為辟謠的工作總是會在謠言出現之后,總有一種“亡羊補牢”之感,雖然“為時未晚”,但是如果從做好科普工作本身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關注于如何避免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或者說提高公眾的科學認知,進而不去相信謠言和傳播謠言,所以就此而論,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科普的“價值引領”問題,畢竟,不論從貫徹落實政策文件精神的角度,還是從開展具體實踐的視角,科普需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種理念,一種要求,以及一種做法。

        我們之所以要強調科普的價值引領問題,其根本就在于不僅僅要讓受眾掌握具體的科學知識,更應該透過科學知識去了解其背后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等等。因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到想要了解的信息,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缺乏必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方法,我們非常有可能陷入信息雜蕪的“泥沼”,更有可能的是,我們甚至無法區分到底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更遑論后真相時代的一系列影響了。

        我們之所以要強調科普的價值引領問題,還在于相較于傳播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以及培養科學理性來說,科學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用“取之不盡”來形容。但是這也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因為對于受眾來說,掌握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雖然簡單,但是如果不能活學活用,那這些知識點就是死的,并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生活,比如說即便我們知道光子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大約需要8分鐘時間這個知識點,我們生活也并不會因此而發生什么變化,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這個知識點是如何得來的,并且如何對它進行推而廣之,那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就有可能了解相應的科學方法,甚至于去探索這背后的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實際上這可以成為一種養成教育。

        我們之所以要強調科普的價值引領問題,也在于對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種更高效的科普路徑。正所謂“當真理還在穿鞋時,謊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而對于科研人員來說,辟謠往往會費力不討好,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因為首因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辟謠往往會導致人們更加相信謠言。而且從謠言傳播的機理來看,覺得部分謠言都存在“舊瓶裝新酒”的問題,也就是說其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借助了新的形式和媒介等途徑,而這也在于人們缺乏必要的科學理性和科學方法,從而會相信各種變形后的謠言。而要做到“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就必然需要轉換科普的思路,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就像德雷斯勒在1907年指出的那樣,“只要還缺少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習慣,教育就不能停止。”

        當然,我們在強調發揮科普的價值引領功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必要的科學知識的普及,一方面不能把科普僅僅停留在只傳播科學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化和提升,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拋棄具體的科學知識而單純的價值引領,因為科學知識還應該是發揮科學價值引領的基礎和底座。而最佳的方式是找到二者的平衡,在普及知識的同時適當地上升到價值引領的層面,避免顧此失彼的問題出現。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科普過程中需要關照到受眾的接受程度,要因人制宜。對于從事科普相關工作的人來說,科普的價值引領功能是需要內化到具體的實踐之中的,而對于受眾來說,即便我們在科普的過程中注重了價值引領的問題,但是受眾也未必能夠全部接受或者理解,這是一個過程,正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

        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更應該成為一種實踐。通過這種實踐,有助于讓公眾獲取必要的科學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學理性,進而增強他們辨別真偽、區分事實與觀點的能力,提高個人的科學素養,進而掃除謠言存在的土壤。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