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已過,氣溫慢慢回升。但“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剛剛脫下秋褲,突然降溫了;重新穿上棉襖,卻是春光一片大好。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個時候,適當?shù)奈嬉晃妫梢詭椭眢w抵御外界寒氣,減少生病的機會。但是“春捂”是捂哪里呢?需要捂多久啊?
從中醫(yī)養(yǎng)生角度講,正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捂”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的需要,更好地保護身體的陽氣。
從氣溫的角度來講,春天氣溫時高時低,溫差較大,皮膚汗腺一會兒因寒冷而收縮,一會兒又因天熱而毛孔舒展,來回反復就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人體在經(jīng)歷了一個冬季的暖衣保護,自身調(diào)節(jié)機制已經(jīng)適應了當前的動態(tài)平衡,如果過早脫去冬衣,體溫調(diào)節(jié)機制來不及建立新的平衡。
(資料圖片)
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凍”,特別是老人、兒童、產(chǎn)婦、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適應而受寒,甚至導致過敏性疾病、骨關節(jié)病、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頸、肚子、背部、腳部這些部位的保暖。
頭頸。頸項部有風池穴和風府穴,是容易中風邪的地方。保護好頸項部,可以避免風邪侵襲。外出時戴圍巾或帽子,有效避寒保暖。
肚子。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后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xiàn)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不適。
捂背。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fā)。
捂腳。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huán)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盲目“捂”不可取,什么時候可以不再“捂”呢?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教授張林表示,“捂”講究“815”原則:當晝夜溫差處在8 ℃以上時,需要“捂”;當氣溫連續(xù)幾天保持在15℃以上時,就不需要“捂”了。具體而言,當晝夜溫差較大(高于8℃)時,要“捂”一會兒,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氣溫高于10℃時,可以適當減衣;白晝氣溫穩(wěn)定超過15℃時,用7到14天逐漸過渡到春裝;連續(xù)幾日最高氣溫高于20℃時,不能再“捂”了,否則會超出身體耐熱限度。
“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論,“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綜合:
央視一套“‘春捂’到底該‘捂’哪兒?秋褲先別著急脫!”
中國氣象局“‘春捂’究竟靠譜嗎?捂到什么時候?就按這個來吧!”
整理:劉雪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