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對撬動軍事變革的作用不容小覷,但與此同時,戰爭中的技術、倫理、道德等一系列風險與挑戰也逐步顯現。近幾年的幾場戰爭中已經有了像無人機這樣的自動殺人機器。有的科幻電影里,也出現了這樣的場景:那些自動殺人機器完全不考慮人的生命,他們會肆意殺人或四處破壞。于是,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成立相關組織,他們認為人工智能不會毀滅人類,倡導人類禁止發展生產和使用致命的自主武器系統,甚至主張徹底禁止任何機器人技術。
(資料圖片)
圖注:人工智能想象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對于軍隊來說,這樣的倫理困境實質上是不存在的。因為,軍隊作為國家的暴力機器,是人們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既然如此,“命令和控制”必定會存在于軍隊的各個方面。如果服務軍隊的人工智能擁有無法控制的能力,那么軍隊將失去意義。
因此,走出人工智能的倫理困境,探索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是時代之需。
一是制定發展戰略。未來,隨著超大規模計算、量子計算、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的信息處理與控制技術將獲得極大發展,在現代戰爭中所占的技術比重將顯著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及時制定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與戰略,見之于未萌,識之于未發。
二是保證人類的絕對控制權。在完善人工智能戰爭倫理規范的過程中,應確保人類對智能化武器的控制權,將人機關系納入戰爭倫理的討論維度之中,針對人工智能使用的特殊領域與戰場情境建立獨立的倫理評價體系,防范人類戰爭倫理與人工智能參與后的戰爭倫理相混雜,將技術、倫理與法律等控制手段配合使用、高度融合。
圖注:人工智能應用效果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是加強國際溝通合作。各國應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倫理層面的交流與溝通,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對話機制,根據現有國際準則推進人工智能相關研究,加強人工智能的技術預測與評估,在充分試驗與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軍事應用。
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改變了世界一樣,人工智能正以飛快的速度改變著這個世界。未來的軍事系統不僅僅是“物質系統”“能量系統”“信息系統”,還是一個人機融合的“智慧系統”;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未來戰爭如何演變,在新模式下人依然是最終決策者,人類戰士將根據需要自主進出作戰鏈,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如何確保人類能夠隨時接管控制權,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人機協同技術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軍事科普作家)
策劃:金赫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編審)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征稿】
為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光明網科普頻道面向創作者征集各類原創優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各領域專業人士、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等積極參與,首次投稿作者請提供個人簡介。投稿郵箱:gmkepu2023@163.com。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