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產業專家團“到田下戶”,帶來哪些新技術,新法寶?-世界微動態

        光明網 2023-03-31 15:37:45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忙時節,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的專家們帶著科技“到戶下田”,和農戶一起做好春耕備耕。近日,記者走進田間地頭,實地探訪產業專家團如何開展工作,為農戶帶來了哪些新技術、新方法。

        專家團進村下田,為春耕圖添上“科技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好時節。3月底,記者一行走進浙江省諸暨市山下湖鎮新桔城村湖心自然村,黃益飛家庭農場正值一片繁忙景象:兩個大桶正在浸種,32℃恒溫的暗室里,秧苗正破土而出,幾天前剛育好的新苗則在院子對面的大棚煥發綠意……

        “這叫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技術”,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的陳惠哲向記者介紹到,有了這套自動化育秧機,農戶只需把秧盤放入暗室,進行恒溫催芽,48小時就能出苗,發芽率95%以上。

        今年,黃益飛家庭農場的早稻育秧訂單有6000多畝,這在過去簡直不敢想象。“這套技術效率特別高,我們一天就能育400多畝”,黃益飛笑著向記者介紹,“人工的話,一天40畝就了不起了”。

        黃益飛家庭農場及疊盤育秧技術 宋雅娟攝

        水稻生產環節多,除了育秧,還涉及良種選擇、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提升等,專家團的“服務清單”也因此列了一大串。

        在諸暨市另一位種糧大戶宣萍的田里,專家團為她送來了雜交稻精準播種機插技術和側深施肥技術。前者可以實現雜交稻每盤30—50克精準稀播種,用種量降低25%—40%,產量提高 5%—10%,后者則實現了施肥機插一體化,減少肥料浪費的同時,可減氮10%—15%,實現減肥增效。有了這些技術,年僅31歲的宣萍,帶著家里4個老人,就能年種水稻700畝。

        一年好景看春耕。此刻,在田間地頭忙碌的,除了農戶,還有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們,他們分赴浙江、廣西、江蘇、湖南等早稻主產省份,為春耕圖增添些許“科技色”。

        專家團副團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羅炬告訴記者,如今,水稻產業專家團已經覆蓋了全國18個省市,在五大稻區建立了專家站,采取“專家團—專家站—地方農業部門-涉農實體”的服務模式,為水稻穩產保供提供全鏈條、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和服務。

        “農民提問專家回答”,挑戰不小作用很大

        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是農業科學家們真正實現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成立當天,這句話在現場贏得陣陣掌聲。

        在浙江嘉興的平湖市,“水稻智能灌溉系統”為62歲的種糧大戶徐法明解決了一個大難題,背后的“智囊團”之一正是水稻產業專家團的王丹英。

        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最多的糧食作物,每年耗水量占農業用水的65%以上。傳統的水稻田種植模式下,一到灌溉季,農戶都要撓頭發愁,“花錢雇人不說,高的地方澆不到,低的地方已經淹了”,徐法明忍不住“吐槽”。

        平湖市的種糧大戶平均年齡超過60歲,灌溉難是件大事。不僅如此,作為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種植水稻的收益相對較低,因此如何提升水稻種植收益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王丹英而言也不容小覷。“我們和平湖市合作,探索利用數字化手段,更加精確地指導生產”,王丹英告訴記者,這套數字模型還在研發初始階段,目前配套的精準灌溉技術,農戶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實現遠程灌溉。但與此同時,一個成熟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樣本,且除了灌溉外,他們還想建立適宜平湖的可推廣、可指導的優質水稻生產技術模型,這個探索,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農業科學家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發現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總結出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農業科研項目,產出具有針對性和廣泛適用性的科研成果。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表示,要堅持把“科研命題從生產實踐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實踐中去”作為產業專家團的重要任務,為穩產保供、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湖州長興稻蛙共生模式(中國水稻研究所供圖)

        在湖州長興縣,水稻產業專家團的張均華要解決的問題是,找一個適合“稻蛙共生”的水稻品種,并提供配套的種植技術。

        記者一行走訪的長興縣城山溝村稻蛙復合種養基地是由水蜜桃園新改造而成的稻田,新改造稻田因為土壤耕層結構破壞,土壤養分含量不足等問題,水稻產量較低,農民種稻效益低,積極性不足。

        為了提高農民種稻收益和積極性,中國水稻研究所的專家們為他們定制了“稻蛙”共生模式,利用稻田養蛙—青蛙除蟲—蛙糞肥田的循環模式,水稻和黑斑蛙共生共長,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真正實現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大協作齊攻關,糧食安全底氣足

        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吳孔明表示,產業專家團正是按照“舉院辦大事”的組織模式組建的科技支撐隊伍體系,目的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應用和服務產業一線“最后一公里”。

        該院的第一個產業專家團——“小麥產業專家團”,于2022年10月成立,冬春時節,專家團成員便奔赴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業生產一線,在田間地頭展開田間課堂、技術推廣、救災減災等科技支援工作。

        2023年1月,產業專家團再添“新力量”,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五個產業專家團,由包括院士在內的頂級專家組成團隊。

        值得稱道的是,六個產業專家團的成員可不止來自中國農科院。以水稻產業專家團為例,即將成立的12個專家工作站,網羅了來自華南農業大學、貴州大學、廣東省農科院、云南省農科院、湖北省農科院、浙江省農科院、黑龍江省農科院等眾多專家,這種科研大協作、大聯合的工作模式,正是我國農業科技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大法寶,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底氣十足的重要支撐。

        2023年2月23日,中國農科院召開產業專家團2023年度工作部署會,各產業專家團領了任務,列了清單。

        “啟動12個水稻產業專家工作站、發布主推品種、主推技術或技術規程10—15個(項)、在全國建立新品種或新技術示范基地5個、提供相關技術指導信息10條、舉辦培訓班5個、培訓農業專業技術人員40名、召開品種和技術現場觀摩會5場、科技包縣3—5個。”羅炬向記者展示了水稻產業專家團2023年的任務。

        “有目標更要有行動”,羅炬告訴記者,團里的專家們早已奔赴各地,走到田間,和農民一起,為今年的糧食豐收播撒希望去了。(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