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格爾木4月4日消息(記者張海東 通訊員焦玉娟)在青海油田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團隊,他們是青海油田的先鋒隊,被譽為石油開采的“探寶隊”——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博士天團”。
【資料圖】
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目前在崗人數409人,平均年齡39.1歲,其中博士(含在職在讀)9人,碩士研究生100人,本科265人。頁巖油勘探開發一體化研究項目部目前15人,平均年齡33歲,其中博士(含在讀、掛職)5人,碩士研究生4人,本科6人。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這是一支高學歷、高技術含量的隊伍,他們也是青海油田指引開采生產的“中樞大腦”。
“博士天團”成員邢浩婷、伍坤宇、黃建紅(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博士天團”研究巖芯(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勘探領域廣、潛力大,但是地質構造異常復雜,勘探難度極大。擺在勘探工作者面前的,是一個個世界級難題。近年來,青海油田加大頁巖油勘探力度,在非常規資源勘探領域尋求新突破。2022年,油田在頁巖油勘探領域,頻頻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多口單井喜獲高產油氣流。
頁巖油在國內是新領域,青海油田在該領域的理論體系和開發技術上,可謂一片空白。在這項“沒有前人經驗可借鑒”的全新勘探領域背后,是默默耕耘的“博士天團”。他們在頁巖油科研領域樹標桿、做引領,孜孜不倦地貢獻著智慧和心血。
“精神領袖”引航標
1986年出生的伍坤宇,畢業于西南石油大學,專注于研究方向是頁巖氣領域。在碩士階段,他的地質研究方向恰好就是青藏高原一帶。“像是命運的安排,又像是一種不解之緣。”伍坤宇這樣形容目前所從事的柴達木盆地頁巖油勘探研究工作。
伍坤宇(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作為項目組的負責人,他被大家譽為團隊的“精神領袖”。“我們的團隊就是要承擔起盆地頁巖油的全面科學研究工作,提供過硬的勘探技術支撐,并為今后的效益、規模建產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配套技術。”他對項目組的職責定位清晰。
地質特征認識是頁巖油勘探開發的基礎,也是科研工作者攻關的難點和重點。英雄嶺頁巖油地質特征獨特,儲層巨厚、斷裂發育、高壓高產,且巖性復雜,巖向變化快,為研究工作帶來諸多挑戰。
為了加快項目研究進度,更進一步加深目標認識,伍坤宇帶領團隊快馬加鞭,加班加點研究攻關,一點點地解剖研究目標。在辦公室加班到夜里十二點,成為伍坤宇帶領下“博士三人組”的工作常態。“晚上少了瑣事占用精力,效率更高。”伍坤宇這樣說。
自今年項目組成立以來,他帶領“博士三人組”自覺加班的日子,已經多到數不過來。而休息的日子,他們記得很清楚,就是過年的那幾天。
作為“博士三人組”的領頭人,伍坤宇總說:“我們應該在技術上、作風上做表率,在研究工作上指導大家,手把手帶領團隊成員啃下研究攻關的一個個‘硬骨頭’,和大家培養起亦師亦友的融洽關系,營造更有動力、更有活力的研究氛圍。”
刻苦攻關的過程中,最令伍坤宇感到自豪的是,團隊營造了一種“火花四濺式”的研究討論氛圍。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研究頁巖油縱向富集層段富集規律、制定巖相定名方案的過程中,一次次頭腦風暴,不停撞擊、飛濺著大家的智慧和靈感。他笑著說道:“‘挑釁式的激將’‘調侃式的督促’都是為了加快盆地尋寶頁巖油的步子。就算說錯了,大不了互相戲耍一下,大家哈哈一笑,特別享受這種研究氛圍。”
“靈魂人物”樹標桿
博士盛軍同樣出生于1986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非常規油藏開發領域。對他來說,加入這個團隊是機緣巧合,也是志愿所在。
工作中的盛軍(央廣網發 青海油田供圖)
一直以來,盛軍專注于柴達木盆地勘探研究,成績斐然——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篇、核心論文5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成為了團隊研究領域內大家公認的“靈魂人物”。
目前,盛軍攻關的方向是英雄嶺頁巖油的基礎理論研究、生油富集規律認識、高效開發技術等。“在這個空白領域,我們就是拓荒者。越是深入研究,越發現亟待認識的課題越多,需要攻關的難題越多。更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去認識研究對象,拼盡全力地去沖刺、突圍!沒有一點時間可以浪費!”他認真地說道。
為了快速提升大家的研究水平,盛軍帶領大家為小組配置了專業書柜,購買了百余本專業書籍,內容涉及地質、沉積、測井等方面。他還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近50本外文專業書籍,供大家一同學習、查閱。
盛軍也主動承擔起技術培訓的任務,為大家系統講解研究方法、富集規律等知識和認識,帶動團隊一同進步。一次次有針對性的培訓,讓團隊內更多科研人員掌握了新技術、新方法。
在相互促進、敢為人先的研究氛圍中,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動著該區域頁巖油勘探開發取得一個個實質進展。目前,英雄嶺頁巖油縱向上已經落實三個甜點集中發育段,平面井控含油面積有效落實,展現出廣闊前景。
“巾幗英杰”攻難關
“80后”博士黃建紅,是“博士天團”的一名女將。2010年,她以優異成績碩士畢業,并獲得“四川省優秀畢業生”殊榮。工作后,她繼續高標準要求自我,通過夜以繼日地刻苦攻讀,取得了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學位。
黃建紅(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靚麗的打扮、干練的言行是她的外在,展現出科研人員的“精氣神”,成為團隊一道靚麗的風景。
歷經11年專業領域的積累和沉淀,她先后榮獲中國石油學會第十一屆青年學術論壇及青海油田科技論壇二等獎,圍繞東坪、澀北及尖北氣田以第一作者發表4篇中文核心論文,研究領域的赫赫“戰功”,令她的才華更加不容小覷,為團隊注入了重要的智慧力量。
目前,黃建紅專注于沉積相和古環境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油田還沒有技術儲備,仍是一項亟待填補的空白。她只能在不斷摸索中尋求突破。她這樣形容這項科研:“拿起科學的武器,通過對化學元素的分析,還原億萬年前該區域的古水深、古鹽度及古氣候等環境。”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搞清楚了沉積古環境,才能更好地認識古環境對儲層的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影響。”她邊說邊拿起沉甸甸的檢測儀趕往巖心庫。
一口井的檢測點位就有1500-2000個,每測一個點需要耗時1分鐘,單單一口井檢測下來,少說也得1500分鐘。提著沉甸甸的儀器測一早上,手拿起筷子都在抖。她的心中有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把英雄嶺頁巖油的取心井都測完,對頁巖油沉積古環境及其演化進行恢復,建立柴達木盆地英雄嶺頁巖油的地球化學剖面。
由于長期超負荷的工作,黃建紅落下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去年,為了觀察野外露頭,她硬是拄著拐杖一步步艱難地爬上了油砂山露頭進行地質勘查。“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次機會難得,親自到現場,就能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一旦錯過了,就可能再沒有機會了。”她堅定地說道。
“薪火相傳”90后新成員
身為90后的邢浩婷是“博士天團”中最年輕的成員,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研究院沉沉積儲層專業,在家人的建議下選擇來到青海油田工作,隨著不斷工作中漸漸感受到自己的所學在工作實踐中有些不夠用,于是在天團里的師傅伍坤宇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下,她于2022年選擇中國石油大學攻讀博士。“院里的前輩、老師們是我最好的榜樣,是我學習的楷模,他們對于事業的無限熱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深深地激勵、感染著我。”邢浩婷說。
邢浩婷(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邢浩婷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長,針對被稱作“世界級難題”的柴達木盆地細粒混積碳酸鹽巖儲層開展持續攻關,在柴西各層系細粒混積碳酸鹽巖沉積演化及主控因素、多介質儲層綜合表征、成儲機制等方面取得系統認識,為區內基礎地質研究和勘探目標優選提供了有效參考。工作以來,先后承擔、參與科研項目13項,獲油田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SCI 4篇,中文核心6篇。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其中2023年3月舉行的中國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關鍵技術與管理研討會上獲得優秀論文一等獎。
作為專題長承擔“十四五”股份公司重大專項“頁巖油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下設專題《柴達木盆地古近系咸化湖相頁巖油富集規律及資源潛力評價》,致力于解決當前頁巖油勘探面臨的資源潛力和富集肌理不清問題,為勘探部署及生產提供有力的支撐。作為骨干參加國家油氣重大專項1項,其下屬專題《柴達木盆地巖性地層油氣藏有利區帶預測與目標優選》不僅有效指導了青海油田近年來的勘探突破,同時也有力支撐了以獅205、獅56等為代表的30多口探井及評價井,為效益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在2021年頁巖油儲量申報中,完成儲層特征部分研究和項目報告的編寫,為下步干柴溝頁巖油水平井工廠化部署提供了支撐,為儲量升級與細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參加院里組織的各項活動,獲得青海油田公司優秀黨務工作者,勘探開發研究院2022年科技先進個人、2022年度優秀青年、2023年度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夜深了,項目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休息間隙,伍坤宇為大家鼓勁說道:“這個項目的研究攻關尚無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就要靠咱們團隊所有成員一起大膽摸索、勇敢突破,蹚出一條屬于柴達木盆地頁巖油勘探的路來。眼下,是研究攻關的緊要關頭,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能戰勝困難,取得最終勝利。”大家堅定地點點頭,又埋頭開始翻閱文獻資料、處理數據、編制圖件沉浸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之中。
共同研究巖芯分析圖(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年輕的團隊(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