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楊惠菊 羅胤晨 張智勇
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日前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統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合力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深化與發展,對保護涵養水源、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多年努力,各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仍存在“四難”問題:即更新群眾水土保護理念難;治山保水工程建設技術、資金落實難;統一整合規劃、生態產業發展突破難;統籌治污潔水、監督維護機制落實難。對此,筆者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發力,科學把握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創新群眾理念,以保護促發展。實施推進流域共建、共通、共榮、共享的理念,共同把小流域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學、宜游之地。在共建方面,樹立流域保護人人有責的共同意識,統一思路,一起謀劃流域的空間布局、資源利用,共同分析解決流域存在的問題,打造宜居、宜游之地。在共通方面,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加強溝通協作和基礎設施銜接,提升區域融通發展質量,打造宜業、宜學之地。在共榮方面,樹立流域全線共榮意識,增強協同發展,破除利益獨享、地域局限等觀念,實現流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打造宜業之地。在共享方面,樹立流域治理成果共享意識,以發展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豐富流域生態保護形式,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之地。
實施治山保水,落實工程資金。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協同推進山水共治,落實治山保水工程建設資金,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的幸福源泉。在治山工程方面,對于植被比較好的地區,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增強涵水保土功能;樹立綠色農業發展新理念,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減少農業種植污染源,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對于植被較差的地區,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各地土壤性質不同,補種不同植被,增強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態修復能力。在保水工程方面,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正常建設資金運轉,加強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強化小流域內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和開發;提高節水技術并廣泛推廣;集約利用小流域水資源,強化泥沙和污染物的治理,保護小流域水資源。實施水保生態發展模式,積極學習現有生態示范園區建設經驗,打造更多的特色流域綜合體。
規劃治河疏水,推進產業發展。把流域綜合治理納入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統籌治河疏水和生態產業發展,綜合考慮生產生活生態要素,探索兼顧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以提高各地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為落腳點,圍繞流域治理中的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生產基礎設施。通過整合財政資金或者社會資本等方式,創新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發展休閑旅游康養產業。生態產業應該以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為主要發展方向,推動環保產業園區建設、污水處理、農村環境整治等項目。鼓勵企業開展綠色創新,促進產業綠色化。結合地區產業發展優勢,探索促進農民增收與水土保持相結合的模式,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統籌治污潔水,完善機制措施。統籌治污潔水行動,以治理污水為重點,完善監管制度及實施措施。充分認識“污染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本質,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遵循“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完善河湖灣灘長制、民間河湖保護志愿者隊伍機制,探索流域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建立體現小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推進數字化全過程流域動態監管機制,提升流域制度實施效能。持續推進城鎮雨污分流管網建設,補齊管網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能力,確保流域生產、生活污水先處理后排放。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探索運用市場手段促進污染防治。
作者單位:楊惠菊,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羅胤晨,重慶財經學院;張智勇,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