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功在千秋者,治山理水。5月一個平常的傍晚,瀏陽市沿溪鎮環保站站長張平漫步在大光溪河旁的一灣屋場游步道上,比起其他的游人,他心中多了一份成就感。在他看來,如今的沿溪鎮就是他心中“湘東秘境 水韻沿溪”應該有的樣子。
建設村一灣屋場游步道兩旁綠樹成蔭,干凈整潔。
在同事們的心目中,張平是一個嚴謹、細致、永遠胸有成竹的人。2021年,在基層一線奮斗了9年的張平來到了沿溪鎮環保站,成為環保戰線的一顆平凡“螺絲釘”。作為一名黨員,張平始終堅信實干出真知。兩年的時間里,通過一遍遍走訪調查,全鎮5條河流、12家養殖場、35家涉及排污的企業他都如數家珍。帶著作戰圖和全局謀劃,全鎮的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進。2022年夏季,瀏陽市開展的污染防治“利劍行動”中,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結合沿溪鎮工作實際,張平通過優化舉報排查機制、強化調度督查機制、細化宣傳引導機制,創新打造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協同配合機制,獲得了省級優秀典型推介。
張平(左一)走訪排污企業。
在群眾眼中,張平是個熱情、憨厚、還有些“嘮叨”的“鄰家男孩”。去年8月該鎮環保站接到投訴,一家工廠噪音和粉塵影響到周邊居民生活。在現場對企業進行詳細檢查后,張平與企業負責人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一一進行交流指導,告知如何整改,送達處罰文書時仔細告知存在的問題違反了哪條法律法規以及救濟途徑,充分確保當事人的各項權利。“環護執法不是單純為了處罰,講清事理、講透法理、講明道理、講通情理才能達到普法效果。”張平介紹說。
做環保工作的兩年時間里,張平處理了80余起投訴,和他打過交道的群眾無一不對他豎起大拇指。“這個小伙子做工作的時候很耐心,也很誠懇,我們愿意支持他的工作。”處理完一起空氣污染的投訴后,50多歲的楊大哥給張平點了個“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一名黨員,我會時刻牢記在心。”提起下一步的工作,張平滿懷信心。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他早已從一個環保戰線的“菜鳥”,成為一柄出鞘的“利劍”。(李楊逸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WGDC2023第十二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在京舉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