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戰場的廣域性和多維化特征愈發明顯,威脅對象多樣化、火力打擊多元化特征顯著,只有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態勢感知與目標探測能力,先敵發現、先敵瞄準、先敵打擊,才能取得陸戰場非對稱作戰優勢,而能夠讓裝甲兵擁有“透視之眼”的裝甲透視技術就是目前很多國家著力開發的“外掛”之一。
戰機上移植的透視技術
【資料圖】
一直以來,坐在厚實的裝甲車輛中的裝甲兵相較普通的步兵都多了幾分安全保障,但是所謂“針無兩頭利”,被鋼板包圍卻導致車內成員的視野受到極大的限制。目前各國在役的裝甲裝備,在需要閉窗作戰時,乘員基本通過潛望鏡、瞄準鏡、車長周視鏡等觀瞄設備觀察戰場、識別目標,不但目視視場小、觀察手段單一,導致大范圍多目標的探測識別能力弱,并且人員需要長時間緊貼觀瞄裝置目鏡操作,持續作戰能力不足,目標自動跟蹤識別等智能化程度低。
這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是非常危險的,在歷次戰爭中(特別是城市地區作戰),裝甲車輛被敵方人員繞到視覺盲區后擊毀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因為同樣原因導致的車輛事故也是層出不窮。
圖為:裝甲車輛內部狹窄的活動空間(圖片來源:網易)
裝甲透視技術可以有效解決以上的窘境。該技術其實是從“天”上移植下來的。在現代空戰中,為了解決飛行員座艙視野有限的難題,“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應運而生,該系統利用布置在戰機周身的多個光電傳感器及頭盔顯示器,使飛行員猶如身處在“VR”世界中,座艙變得全透明,視線可以隨時穿透甲板,將前后左右和下方的情況盡收眼底。
而同樣的技術也可以用在更接地氣的裝甲兵身上,裝甲透視技術借助車載分布式傳感器系統,利用信息融合、虛擬/增強現實、通信導航等技術,將戰場信息投影在頭盔顯示器或車載顯示器上,使裝甲裝備乘員能夠在封閉甚至無窗的乘員艙內透過車輛裝甲獲得對車外環境的實時情況的感知能力,完成駕駛車輛與指揮作戰等任務。
裝甲兵眼觀六路的神器
圖為:以色列國防巨頭研發的頭盔,能夠獲得虛擬的 360°戰場全景視野。(圖片來源:搜狐)
由于裝甲透視技術能夠大幅提升車輛乘員的生存力以及車輛綜合作戰能力,因此近年來各國對其都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如2017 年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公司研發“戰場視圖 360”頭盔顯示系統采用了智能頭盔和單片透明眼鏡顯示器,通過數字繪圖系統將3D地圖數據與其他戰場信息融合,與頭部運動同步生成戰場全景視圖。
以色列在2017年研制出的“鐵視”頭盔系統,以飛機傳感器和系統架構為基礎,集成了英國商用頭盔顯示器、感知、C4I和告警等技術,可收集來自車輛內部與車輛周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顯示和跟蹤乘員感興趣的目標特征。而2018 年 7 月,美國陸軍坦克車研發工程中心與霍尼韋爾航空航天公司合作研發了新型頭盔式立體視覺系統。該頭盔顯示系統綜合運用高分辨率360°情境感知傳感器、先進通信、無人空中載具等前沿技術改進車輛平臺,利用頭盔式顯示器取代車窗,通過固定在車輛上的相機和傳感器將數據提供給車載計算機,拼接成連貫圖像顯示在頭盔顯示器上,并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疊加來自各信息源的關鍵信息,增強駕駛員視覺。
不難看出,隨著人工智能、混合現實、融合感知等技術不斷發展,裝甲透視技術運用必將為未來復雜環境作戰帶來信息非對稱優勢,讓身居車內的裝甲兵也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作者簡介:蘭順正,專長為太空戰略、軍事戰略、以及國際關系的研究和理論寫作。在部隊服役期間,編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軍事理論著作《一個陸軍上士的國防隨想——有兵出塞》。在國際關系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攻太空戰略方向,現在時常在網絡媒體及軍事雜志發表相關文章,另外自己的第二本專著《鎮星定海——構建中國未來的太空軍事戰略》也已出版發行。
出品:科普中國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者:蘭順正(軍事科普作者)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內容編審)
策劃:金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