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網訊6月8日,“胸悶變異性哮喘發現20周年”宣教活動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會上《胸悶變異性哮喘診療建議》正式發布。
會上介紹,2019年,全球范圍內哮喘影響到約3.58億人,導致46.1萬人死亡,我國成人約有4570萬哮喘患者。胸悶變異性哮喘并沒有哮喘的典型癥狀,盡管在20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但直到如今,醫患雙方對胸悶變異性哮喘的認知還遠遠不夠。
據估算,我國已確診的胸悶變異性哮喘患者近28萬人。“胸悶變異性哮喘的實際患者群體應遠超這個數字,這類患者無喘息癥狀、無哮鳴音,患者往往輾轉于各個醫院之間,可能被誤診為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更年期綜合征、精神疾病等。”沈華浩指出,雖然胸悶的癥狀和上述疾病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導致誤診的根本原因還是醫生對胸悶變異性哮喘認識不足所致。
“胸悶變異性哮喘作為一種不典型哮喘,治療方式與典型哮喘相同,治療效果較好,大部分患者經過規范治療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郝創利說,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胸悶變異性哮喘患者的氣道高反應在治療一年后均有顯著改善,68.7%的患者氣道激發試驗可轉為陰性。胸悶變異性哮喘的治療相對簡單,但由于知曉率較低,醫生和患者對于該疾病的警惕性不夠,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沈華浩指出,對于胸悶變異性哮喘而言,提升臨床醫生的認識是避免誤診漏診的關鍵。基層醫生是醫療衛生的健康守門人,關鍵在于加強基層培訓,讓基層醫生廣泛了解這種疾病,實現重點人群的早診早治。
《診療建議》強調,胸悶變異性哮喘沒有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等表現,亦沒有典型哮喘患者肺部聽診時常見的哮鳴音,臨床醫生診斷時,胸悶患者除了考慮心血管、消化、神經肌肉、精神疾病外,還要考慮胸悶變異性哮喘可能,必要時對疑似胸悶變異性哮喘的患者進行肺功能和支氣管激發試驗等檢查。(張夢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