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誰動了極端高溫的“骰子”

        中國科學報 2023-06-28 09:48:03

        ■魏科

        最近兩天,短暫降溫之后,6月27日,北京最高氣溫再次沖擊39℃。28日,北京將迎來一場全市性的雷雨天氣,最高氣溫隨之降至32℃上下。之后,北京又將開啟連續4天的高溫炙烤模式,最高氣溫將再次沖擊40℃。


        (資料圖)

        就在前幾天,6月22日15時19分,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飆升至41.1℃,這是該站歷史上第三次出現41℃以上高溫。當天,北京其他兩處觀測站也創下歷史最高氣溫紀錄——15時12分,二里莊觀測站達到42.8℃;12時47分,北安河觀測站達到42.4℃。華北地區共有17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在6月我國華北地區持續高溫期間,全球其他地方也在經歷創紀錄高溫。例如,6月21日,墨西哥新拉雷多已連續3天最高溫度超過45℃、蒙克洛瓦連續3天最高溫度超過46℃;伊朗扎博勒最高溫度甚至達到50.8℃,創下當天全球最高溫度紀錄。

        一個地區極端高溫的出現,一般與當地特定的天氣形勢有關,中緯度高壓脊、副熱帶高壓帶所處區域容易出現極端高溫。這種天氣形勢的出現有一定偶然性和隨機性,一般是大氣環流非線性過程的結果。然而,極端高溫天氣反復出現,與愈演愈烈的全球變暖密不可分。

        關于極端天氣和全球變暖之間的關系,英國科學家邁爾斯·艾倫打了一個比方:在擲普通骰子時,得到最大值6的概率是1/6,如果某次擲出6,可以將其歸為隨機的運氣,但如果擲出很多次6,概率遠大于1/6,這時就不能歸因為運氣,很可能是骰子本身被做過手腳。與幾十年前相比,目前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的頻率大大提高,這不能歸因于隨機的天氣形勢,而是全球日益變暖改變了極端高溫天氣出現的概率。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年度氣候報告顯示,2022年的全球溫度比工業化前的1850—1900年高1.15℃,過去8年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而根據聯合國防災減災署的報告,2000—2019年間,全球極端高溫事件發生432次,相比1980—1999年間的130次,增幅高達232%。極端高溫的“骰子”已經被人類活動“做了手腳”。

        今年4月,破紀錄的高溫席卷了東南亞和南亞。世界天氣歸因小組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對南亞地區而言,全球變暖使印度和孟加拉創紀錄的高溫事件發生概率增加了30倍。假如沒有全球變暖,這種創紀錄的高溫事件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在討論極端高溫事件時,除了特定的環流形勢外,全球變暖“難辭其咎”。

        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僅是極端高溫,還有“全件套”的災害事件。其帶來重要的“濕變濕,干變干”效應,即原本濕潤的地區降水會更多,原本干旱的地區會更加干旱;濕潤多雨的季節洪澇更嚴重,干旱少雨的季節干旱更嚴重。聯合國防災減災署發布的《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2000—2019》顯示,過去20年,洪澇災害增加134%、風暴增加97%,山火燃燒增加46%,干旱事件增加29%。

        在極端高溫時期,戶外活動可能會引發中暑,甚至是導致死亡的熱射病。另外,大片區域空調制冷帶來電力的大量消耗,使電網承受巨大壓力,存在巨大社會風險。長遠來看,極端高溫時長延長、高溫日數逐年增加也會影響區域的吸引力,畢竟沒有人希望在酷熱的天氣里旅游和從事戶外文體活動。長此以往,將影響區域的經濟活力。

        本輪高溫期間,華北各省份紛紛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高溫天氣的應急響應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然而,相關配套措施還有待完善。各種極端天氣的紅色預警如同應急的號角,需要動員各級政府和社會部門,保障弱勢人群、戶外和高溫天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應在公共活動中心、政府部門、圖書館等區域開辟“避暑中心”,鼓勵商場、寫字樓和商業機構對公眾開放,以便戶外工作者避暑,降低中暑和熱射病發生風險。

        夏至剛過,三伏未至,2023年的高溫天氣應對才剛剛開始。而未來幾十年,全球變暖將愈演愈烈,全球溫度持續攀升不可避免。改善城市和鄉村的宜居性,提高全社會應對極端高溫天氣的能力,將是一場長期而艱苦的戰爭。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