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丨向“綠”而行 “黔景”無限好

        央廣網 2023-07-07 15:45:47

        央廣網貴陽7月7日消息(記者欒小琳 任振國)如果要賦予貴州一種色彩,綠色無疑是最好的答案。這里綠帶環繞,森林圍城;這里山城交融,城在林中;這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這里的人們以青山為鄰,以綠水為伴,共享生態和發展兩大紅利。

        貴陽市南明河甲秀樓段,水清岸綠風景如畫(央廣網記者 任振國 攝)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貴州,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堅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烏江流域鐵腕治污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綠變富的精彩蝶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貴陽市花溪區,孩子們在清澈見底的小溪邊玩耍(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今天的貴州,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含綠量”,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綠”為謀

        下好生態修復“一盤棋”

        山地和丘陵占貴州國土面積的90%以上。據統計,貴州全省共有125.8萬個山頭,從它們看貴州,“山地公園省”的稱號名副其實。

        被稱為“地球獨生子”的黔金絲猴,僅棲息在武陵山脈主峰的梵凈山中。仲夏時節,猴兒們在茂密高大的喬木林中自由穿梭,覓食嬉戲。

        可愛的黔金絲猴正在玩耍中(央廣網發 李鶴 攝)

        今年以來,地處梵凈山西麓的銅仁市印江自治縣紫薇鎮核桃塆,陸續完成了最后一批生態廊道樹木的種植。植綠添新綠,將進一步拓展黔金絲猴生存活動的家園。建設這條生態廊道,也是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梵凈山所處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縣目前均啟動了生態廊道建設,“黔金絲猴生活區域內遍布高大喬木,而我們所在的區域植被比較單一,嚴重遏制著黔金絲猴的活動空間。通過生態廊道的建設,種植供它們棲息和捕食的武當玉蘭、風楊、四照花等植被,將從根本上優化林分結構,更好地保護梵凈山生物多樣性。”武陵山生態保護修復印江縣技術負責人余金華說。

        梵凈山的絕美景色令人感嘆(央廣網發 李鶴 攝)

        當下,貴州正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的武陵山模式,武陵山區涉及的各生態修復子項目有序推進。項目實施完成后,區域森林覆蓋率將提升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減少30萬噸;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達15.49%;耕地質量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要進展。

        綿綿發力,久久為功,貴州對全省生態修復工作進行“一盤棋”綜合規劃,計劃2021年至2035年,分步驟有序實施武陵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黔中城鎮生態修復和國土整治重點工程等“十大生態修復工程”,圍繞修復高原生態屏障、保障流域生態廊道、提升城鎮生態品質、維護生物多樣性四大任務,構建全省生態修復新格局。

        經濟見“綠”

        低碳發展持續獲益

        2009年,生態文明貴陽會議首次亮相,并在中國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

        “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3毛錢,實在太節能了!”去年6月30日,全球首款甲醇混合動力轎車——吉利第4代帝豪醇電混動轎車在貴陽上市,市民王先生在現場看后,當即決定購買一輛,“開這輛車,每年可以省下幾千元油費不說,還能節能減排,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漂亮!”

        貴州吉利汽車總裝車間(央廣網發 貴州吉利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供圖)

        作為清潔能源汽車,該車型實現了40%節能率,百公里醇耗低至9.2L(相當于汽油車百公里油耗3L),每行駛1萬公里可減碳約0.8噸,相當于為地球增添40平方米森林。

        近年來,貴州一直走在綠色能源變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是全國最早一批甲醇汽車試點地區。省會城市貴陽更是建立起完善的甲醇生產、甲醇燃料調配、甲醇燃料基礎設施、甲醇發動機和甲醇汽車生產制造、市場應用推廣的甲醇生態產業鏈,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貴陽模式”。

        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的吉利汽車生產線(央廣網發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貴州省已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廣甲醇汽車17000輛,全省投入運營甲醇燃料加注站超過60座,年消耗甲醇約25萬噸,替代汽油約15萬噸。貴陽甲醇出租車投運量居全球第一,甲醇汽車和甲醇燃料加注站數量全國第一,成為全球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市場化推廣最成功、規模最大、覆蓋區域最廣的城市。

        吉利新能源只是貴州探索綠色能源變革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隨著寧德時代、比亞迪、奇瑞萬達和玖行能源等企業的相繼落戶,貴州正沿著自己修建的 “碳”索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蝶變躍升。

        為“綠”加持

        創新立法“有保障”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貴州境內的第一大河,因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烏江曾被當地一些群眾稱為“污江”。

        烏江清,貴州興!近年來,貴州打出系列治污組合拳,先后在赤水河、烏江流域實施了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在清水江、紅楓湖、赤水河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在全省七大流域實施了河長制。

        烏江流域金沙段的三丈水森林公園風景美如畫(央廣網發 吳艷禹 攝)

        烏江治理是貴州鐵腕治污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從2014年起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軟約束”變成了“硬杠杠”。其中包括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成立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集中管轄和處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案件。

        今年3月1日,《貴州省烏江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從明確規定各部門、企業和地方政府在烏江保護中的職責,到明確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從依法加強烏江流域生態環境風險管理,到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應急處置……每條都力求真管用、可執行,切實為推進烏江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黔西市烏江源百里畫廊化屋景區(央廣網發 史開心 攝)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貴州牢牢抓住責任追究,為領導干部戴上環保“緊箍咒”,給生態執法“鑲牙”,將“生態問責”融入綠水青山之中。

        貴陽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央廣網發 貴陽市林業局供圖)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今之貴州,山河成片,“黔景”無限好,以“生態文明”建設看貴州“高顏值”,既有與生俱來的“天然綠”,更有久久為功的“保護色”,新征程上,多彩貴州向“綠”而行。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