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配套措施不足 專業人才緊缺 社區醫養融合亟待打通多重堵點
我國目前的養老格局中,居家和社區養老占大部分。如何加強社區醫養結合?記者近期在人口大省四川調研發現,通過探索大醫院聯動基層設立“社區醫養結合站點”,有效整合民政、醫保和衛健資源,在社區“養”的基礎上,植入健康管理、中醫、康復等元素,能就近滿足老年人醫養結合需求。但業內人士也反映,從醫院病房延伸到社區,還面臨基層社區內生動力匱乏、相關支撐保障體系不足、專業人才緊缺等難題。
社區養老“植入”醫療服務 滿足老人就近需求
(資料圖)
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模式已逐步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僅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在社區養老場所“植入”醫療服務,不僅是一種創新嘗試,更契合醫養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回龍社區是成都市北邊的一個老舊社區,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000多名。在回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每天都有來自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的醫護團隊“坐鎮”。
護士喬雪蓮是醫院派到社區的駐點護士,每周一到周五在社區上班。在給58歲的張雪梅老人做完體檢后,喬雪蓮拿著體檢單,提醒老人注意控制血糖。在一旁的診室里,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初斌正在給80歲的陳大蘆老人看病。“每周有2個半天在院內坐診,有1天在社區看病,在社區可以了解更多老人的情況,有利于職業成長。”初斌說。
記者了解到,從2019年開始,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通過托管日間照料中心等方式,試點建成了7個“社區醫養結合站點”,有效整合民政、醫保和衛健部門資源,在社區“養”的基礎上,植入中醫、康復等元素,就近滿足老年人醫養結合需求。
目前,四川多家醫院與社區形成了“醫養協作”關系。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醫護團隊每周也要定時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卡”,醫生看病坐診,護士負責疾病防治宣傳及基礎檢查工作。
社區養老場所有了醫生,老年人也可以就近看病拿藥。記者了解到,在成都的部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一些醫院可以直接把藥送到社區,患者不用再多跑一趟。“經常是上午開了藥,下午出來散步就可以順便拿藥了。”陳大蘆老人說。
社區養老場所有了醫護團隊,老人的健康防護意識也有所提升。“上個星期,我突然腰痛,以前第一反應是去買膏藥貼,現在看到家門口有醫生,走幾步就過來看了病,拿藥回去吃幾天就好了,比之前貼膏藥效果好得多。”80歲的成都市民林廷忠說。
同時,四川一些醫院也在探索為社區老人上門服務。近期,成都青羊區馬廠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護士鄧濟聰連續上門服務了8次,為社區一位80多歲的老人換藥,幫助老人盡快康復。
基層內生動力缺乏 支撐保障體系不足
記者調研了解到,基層一部分地區還處于缺“醫”少“養”的狀況,打通社區醫養結合之路面臨多重困難。
首先,現有醫養結合政策相對分散,缺乏系統性。“目前,醫養結合的政策分散在民政、衛健、醫保等多部門,在基層實際工作中,不僅需要去找一個個部門審批,尋求支持,同時,一些部門之間還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一位基層醫養結合社區站點相關負責人說。
其次,配套措施不足,僅有的設施仍然偏向以“治病”為主。據2022年成都年鑒數據顯示,成都全市有醫養結合機構114家,醫養結合床位僅3.09萬張。對于成都這樣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人的超大城市來說,醫養結合的機構和床位還遠遠不夠。擴充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迫在眉睫。
一些醫養結合專科醫院工作人員也坦言,現有的相關政策對醫養結合醫院支持力度不夠,醫保、財政補貼等具體措施還偏向于以“治病”為主的醫院,對醫養結合的醫院及社區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勵配套措施,一些醫療機構參與醫養結合的積極性還沒能完全調動起來。
基層內生動力不足也阻礙了醫養結合的發展。“目前,國家鼓勵社區進行醫養結合探索,但還沒有具體的措施落地,社區沒有動力去試點,有的社區和大醫院簽訂了醫養結合協議,也不愿意把有需求的病人轉運到大醫院,反而會送去私立醫院,因為私立醫院會給社區返還獎勵。”一位從事醫養結合的業內人士坦言。
此外,多位一線醫護人員反映,一些探索醫養結合醫院的醫護團隊不僅要負責院內的本職工作,還要長期輪流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駐點,隨著將來與社區的聯系加深,人才緊缺的問題將日益突出,這不是一家醫院能解決的,而需要整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撐。
“我們一個科室共12個醫生,除了負責本院工作,還要跑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量很大,經常忙不過來。”初斌說。
健全標準完善政策 打通醫養融合堵點
暢通社區醫養結合之路,破解“養老院看不好病,醫院養不了老”的難題,還需要加快健全相關標準,鼓勵探索與試點,打通堵點讓社區醫養深度融合,老人能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希望能加快完善社區醫養結合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充分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初斌說。
一些業內人士也反映,從調研和數據統計情況來看,養老床位很難給醫療機構帶來足夠利潤。目前成都市從事醫養結合的醫院,其養老床位每月收費2000元左右,平均床日費用不到70元,而成都市一級醫院醫療床位的平均床日費已達400元。如果缺乏相應支持,專注醫養結合的醫院很難長久維持。打通醫療機構和社區的醫養結合通道還缺乏合理規劃和明確劃分,也亟待厘清界限,完善相關規范、考核體系等。
四川部分基層社區醫養機構呼吁,應盡快明確養老護理服務的收費標準。“目前,一些上門醫養結合服務項目還沒有收費標準,比如上門給老人換藥等,需要盡快明確。”喬雪蓮說。
此外,業內人士建議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激勵保障,緩解人才緊缺困境。多家社區醫養結合機構向記者反映,很多護理專業畢業生寧愿轉行或去民營醫院,也不愿意去干醫養結合的護理工作,人員流動性大。“照顧老人又累,收入也不高,有時候還會被老人家屬責罵,還不如去普通醫院干。”成都一位護理專業學生坦言。
“希望能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傾斜,讓更多人才愿意到醫養結合醫院來,扎根到基層社區去。”初斌告訴記者,為了鼓勵醫生輪流到社區看診,建議將社區工作量算作“增量”收入,同時,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有一定傾斜。目前,四川一些醫院正在探索制定院內激勵機制。
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多部門協作,加快形成合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醫養結合并非簡單的“用醫保養老”,需要財政、民政、衛健、醫保等多個部門共同協作推進,建議多部門形成合力,提高動員能力,切實保障相關政策的執行效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我國6臺核電機組獲得國家核準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