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技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科技日報 2023-08-04 09:41:25

        華北、黃淮等地剛剛經歷了一場極端強降雨過程。本輪強降雨華北地區降雨時間超過72小時,北京有兩站累計降水量遠超“7·21”特大暴雨降水量……多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面對這場被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稱為“極端”“罕見”的強降雨,中國氣象局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充分發揮氣象科技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專家云集 科學研判


        (資料圖)

        7月28日16時,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探測中心,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氣象局進行專題加密會商?!皬膩頉]有見過這樣的形勢預報圖!”在強對流預報領域深耕幾十年、現任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的孫繼松面色凝重地盯著電腦屏幕。

        會上,專家們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臺風“杜蘇芮”可能給華北地區帶來的影響。

        當天9時55分,今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登陸我國,并以每小時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預計7月29日其殘余環流還將挾風帶雨一路北上。嚴峻的天氣形勢讓預報員意識到未來幾天風雨影響的嚴重性:華北地區有燕山、太行山脈阻擋北上臺風;東邊有“杜蘇芮”和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帶來的水汽影響;京津冀西部又有熱帶高壓盤踞,很可能攔截住水汽,將其長久地留在華北地區。種種因素,都預示著降水量級的極端性將超乎想象。

        于是有了這次加密會商,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的,專攻強對流的,熟悉災害天氣預報的,擅長定量降水預報的……各領域專家都來了。

        最終,“量級不容報小,堅持極限思維”成為專家們的共識,這一次關鍵會商也奠定了氣象部門乃至各級政府作出超常規應對華北極端強降雨決策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中央氣象臺加密會商,經過多次研判,預報員們對降水范圍和強度更有把握了。精準的預報是預警的基礎。7月29日18時,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這是該臺正式啟用預警發布機制以來發布的第二個暴雨紅色預警。

        在8月3日召開的中國氣象局例行發布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7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6.88萬條,同比增加1.02%。山洪災害、地質災害、大風、暴雨預警信息均為歷年(2017年—2022年)同期發布數量最高值。

        “法寶”出動 提供支撐

        預報員之所以敢“拍板”極端天氣,不僅僅是依靠個人豐富的經驗,他們手上還有不少“硬核”技術和產品為研判提供支撐——

        萬米高空上,風云四號B星可實現百萬平方公里區域1分鐘級連續觀測成像,牢牢鎖定臺風、暴雨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

        在地面,多波段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及垂直觀測系統等,更精準地監測降水區域和降水強度;大小雷達組網融合產品成為預報員精準捕捉局地強對流天氣發展過程的重要助力。

        面對罕見的強降水,各地氣象部門也拿出看家“法寶”——

        北京市氣象局開展組網雷達協同觀測試驗,充分發揮多波段雷達在填補觀測盲區及精密觀測方面的優勢,形成的觀測產品可以更好地輔助預報員判斷冰雹等,對短時強降水預報也有較強指導意義。

        天津市氣象局廣泛應用濱海新區科技園的垂直探測資料,例如通過云雷達廓線圖、微波輻射計反演的探空圖加深對降水特征的認識。同時,基于中高緯度北上臺風動力初始化技術,參考多源觀測資料,開展技術方案構建,并進一步完善模式物理參數化過程等功能模塊,為后續開展北上臺風暴雨的個例試驗做足準備。

        河北省氣象臺7月27日在太行山試驗區、燕山試驗區、秦皇島沿海試驗區和雄安新區開展觀測試驗,獲取強降水天氣過程關鍵時間點三維探測數據;該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利用自主研發的全國天氣雷達組網三維反射率因子的同化應用技術,使河北睿圖同化雷達資料數量由8部提高至59部;該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運用裝有先進機載探測設備的高性能增雨飛機開展探測飛行,比探空氣球更具機動優勢的探空火箭也升上天空,為預報研判提供第一手實況數據。(付麗麗 操秀英)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