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華社杭州8月16日電(記者吳帥帥)“有青少年沉迷‘盲盒類’小游戲,一個月充值60萬元”“有科技公司開發(fā)的APP會在用戶不注意的情況下,搜集未成年人面部、位置等信息。”8月15日,在杭州市上城區(qū)錢塘社區(qū),杭州互聯網法院互聯網審判第一庭庭長肖芄講述的案例引發(fā)了在場家長和青少年的思考。
暑期是青少年“觸網”“用網”的高頻期,杭州互聯網法院組織開展了此次青少年“網絡觀”課堂活動,利用已審理的與青少年相關的各類網絡案件,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杭州互聯網法院成立近6年來,審結各類涉網案件6萬余件,其中不乏與青少年相關的網絡案件。例如直播大額充值引發(fā)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涉及青少年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糾紛案件、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網絡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等。
8月15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法官肖芄在活動現場為家長和青少年講述案例。(受訪者供圖)
肖芄說,除了沉迷網絡造成的直接負面影響外,在部分案例中,青少年也因為缺乏網絡安全意識,成為網絡詐騙、網絡霸凌的受害者。此外,不健康的上網習慣還容易造成青少年出現孤立、焦慮等心理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案例分享,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開放的‘網絡觀’,在虛擬世界中樹立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
杭州市錢江新城實驗學校校長周素穎表示,數字時代,家庭內部需要建立起與之適應的親子關系,家長要學會傾聽、關注孩子使用網絡的體驗;學校政府社會等也需要形成合力,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網絡觀”。
現場部分家長表示,法官講述的案例和建議很有啟發(fā)性,“防沉迷不只是下禁令,還需要我們正面引導,共同參與互聯網活動,注意個人信息保護等等。”
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陳增寶表示,法官走出法院為青少年釋法說案,為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線貢獻司法力量,是法院“能動司法”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嘗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