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到2025年,機器人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達50%以上,搭建50個機器人應用場景示范項目,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60臺/萬人,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8月17日,在北京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劉力介紹,圍繞這一目標,北京亦莊設定了“四地”建設的重點任務,即打造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應用新高地、產業生態示范地。
8月17日舉辦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發布
重點任務的設置頗具亦莊特色。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北京亦莊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技術創新示范區、深化改革先行區、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和宜業宜居綠色新城。在技術創新策源地建設方面,北京亦莊將支持創新中心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協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聚焦人形機器人,建設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產品攻關和產線建設,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機器人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驅動、產研一體、開放領先的創新產品體系,機器人產業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以上。
在機器人高端制造集聚地方面,目前北京亦莊已集聚了百家機器人產業生態企業,形成了五個產業組團:以小米、優必選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和華瑞博、長木谷為代表的醫療健康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安川、京儀為代表的協作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凌天、博雅工道為代表的特種機器人產業組團,以京東為代表的物流機器人產業組團和以SMC、軟體機器人、智同科技為代表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組團。其中1/3為專精特新企業,在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在特種、工業潔凈機器人等產品方面實現創新突破,產值占北京市50%,比重連年增加。未來3年,北京亦莊將持續完善6大核心零部件、6大整機產品的“6+6”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分梯度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全周期助力企業成長。建設北京機器人產業創新園,打造集研發創新、公共服務、應用示范、產業集聚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區,建成產業鏈條完整、產業生態良好、綜合實力顯著的國際一流機器人產業基地。
在發展集成應用新高地方面,有著“場景新城”之稱的北京亦莊有著扎實基礎。從無到有生產一部手機的200多道工序,大多依靠智能設備自動化完成;汽車生產線上,載著生產物料來回穿梭的是AGV小車;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做截骨操作的可能是一臺手術機器人;從快遞站點到小區執行“最后一公里”配送任務的是無人配送車……“機器人+制造”“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生活”等場景已不鮮見。未來3年,北京亦莊將實施50個應用場景示范工程,開展一批“機器人+”應用示范,加快形成標志性場景、標志性服務、標志性模式和標志性業態,推動機器人智能制造、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安全應急等場景應用。
在產業生態示范地創建方面,今年6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改革創新 打造營商環境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對外發布,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和企業群眾獲得感提升,延續市場環境、產業發展環境、國際貿易環境、政務服務環境、法治保障環境、城市生活環境等六大環境提升建設,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提出涵蓋25個方面共97項改革舉措,其中29項舉措在全國或全市具有領先性,推動北京亦莊營商環境始終走在全市前列。圍繞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北京亦莊將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行業服務、人才集聚、金融支撐、空間支撐。建設北京機器人產業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綜合體,推動機器人共享加工打樣中心、機器人檢驗檢測中心、機器人+展覽展示中心、機器人應用場景示范中心建設,提供設計和中試、小批量生產、加工和裝配等服務,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引領全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良好生態圈。
劉力介紹,北京亦莊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功能定位,搶抓全球機器人產業新一輪發展的窗口期,以龍頭企業為牽引,以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為導向,充分發揮高精尖產業主陣地的規模優勢,堅持“創新驅動、場景帶動、生態推動、產業鏈聯動”,引聚國內外一流機器人企業,積極承載轉化重大產業化項目,打造國內領先的機器人產業綜合集聚區。
作為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唯一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五區政策疊加的經濟功能區,匯聚全球40多個國家8萬多家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北京市1/4,以0.35%的土地貢獻全市近30%的工業增加值,2022年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評價排名中位列第四。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培育了高端汽車、產業互聯網、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營收突破128億 凈利大幅增長 長虹美菱保持高增態勢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