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3-08-22 09:38:4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陸地探測四號01星順利進入工作軌道

        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

        光明日報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陸地探測四號01星,經過4次變軌后,日前順利進入工作軌道,合成孔徑雷達天線成功展開,完成了衛星入軌初期飛控試驗主要工作。隨著該衛星的“上崗”,我國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為主體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

        據了解,陸地探測四號01星工程研制中,首次創新提出了大口徑環形反射面天線加相控陣饋源方案并實現工程化,同時帶動了相關基礎理論、系統設計和精密制造等方面技術進步。該衛星于8月13日發射,成功運行后,將填補國際上高軌衛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像遙感領域的空白。目前,衛星工況正常,狀態良好,后續將繼續開展在軌測試等工作。

        與光學遙感衛星不一樣,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觀測設備是雷達,而非相機。雷達的工作原理是,先對地球發射電磁波,然后接收從地球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并對其進行解析,從而獲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達圖像。陸地探測四號01星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具有高分辨率、寬覆蓋、多模式、輕量化等優點,不需要借助光線就可以成像,而且能夠穿透云層進行觀測,因此不受氣候和光照限制,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地對地觀測,非常適用于防災減災等應用場景。

        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另一個特點是飛得更高——運行于距離地球近四萬公里的傾斜地球同步軌道。運行在500或700公里較低軌道的衛星,一般對某一塊區域的駐留時間大約是十幾分鐘,重復觀測要幾天后,時效性相對較低。與之相比,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運行軌道更高,觀測重訪周期短、成像幅寬大,時效性相對較高。

        “將這些優勢結合起來,可以提高災害異常變化信息的識別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副總師孟令杰介紹,除了防災減災,陸地探測四號01星還可服務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應用需求,是我國目前行業用戶最多的遙感衛星。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完善我國天基災害監測體系,豐富我國重點區域觀測手段,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

        陸地探測四號01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的遙感科研衛星。孟令杰介紹,過去一年,我國共發射200余顆衛星。我國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為主體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后續將持續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遙感、通信、導航衛星融合技術發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聯、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08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