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導鉆”實鉆應用取得重要進展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3-08-24 09:38:46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智能導鉆技術裝備體系與相關理論研究”(以下簡稱“智能導鉆”)實鉆應用取得重要進展——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TP259-2H生產井開采過程中,通過自主研發的隨鉆方位電磁波電阻率成像測井儀和三維靶點精準導航技術,精準刻畫地下油氣層結構,引導鉆頭準確打入最佳開采點位,獲得了高產工業油氣流。

        這不僅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以下簡稱“西北油田”)勘探開發提供了新陣地,也驗證了“智能導鉆”理論技術體系的可靠性,顯示了其對我國深層油氣高效低成本鉆探的重要作用,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據介紹,塔里木盆地白堊系油氣藏屬于埋深超過4000米的“千層餅”結構,具有非均質性強、儲層薄(2~5米)和構造起伏大(>10米)等特點,導致準確定位儲層空間發育位置難度大,常規定向鉆井技術對該類油氣藏總體動用程度低。

        在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朱日祥院士和底青云院士帶領下,“智能導鉆”專項科研團隊同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技術管理部和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相關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實用顯示,TP259-2H水平井砂巖鉆遇率96.3%,測試油氣產量45噸/天,驗證了“智能導鉆”高端裝備技術在薄層砂巖油氣藏水平鉆井的精度和可靠性。

        為實現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破解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難題,中國科學院2017年設立“智能導鉆技術裝備體系與相關理論研究”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及相關領域大學共同攻關,旨在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智能柔性旋轉導向和地質導向系統,攻克我國石油工業面臨的最關鍵“卡脖子”技術,形成我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開發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實現深部鉆井智能“巡航”,達到“圈得準”“定得準”“打得準”的目標。通過數百位科研人員6年多的持續攻關,多支自研儀器歷經上百次井場試驗已完成技術定型,從原理樣機和試驗樣機階段,走向工程樣機的持續迭代更新。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4日?08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