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市民在網上討論“北京的自來水變涼了”的話題,大家感覺到了嗎?
8月8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發文解釋自來水變涼的主要原因:由于汛期,近期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加大了本地密云水庫的取水量,取水口位于密云水庫水面以下較深位置,水溫目前在10攝氏度左右,與之前相比,部分供水區域自來水的水溫偏低。
【資料圖】
如今,我們似乎都已經習慣了只要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然而,北京其實是一個資源型重度缺水的城市。那么,你知道自來水是從哪里來的、怎么來的嗎?暴雨后自來水還安全嗎?
01
自來水可不是“自來”,到底從哪來?
北京的第一座自來水廠是京師自來水公司東直門水廠,自來水廠出現之前,北京市民的飲用水都來自土井打水或水夫送水。1908年3月,當時的農工商部奏請在京師建自來水廠,以“官督商辦”的形式建設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京師自來水公司東直門水廠舊址
圖源:北京科協
如今,北京自來水水源已達20多處,不僅使用密云水庫、懷柔水庫等地表水,還使用西郊板井至巴溝一帶以及順義牛欄山等地區的地下水源。2014年開始,距京約1277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丹江口水庫,也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外調水源。
圖源:北京市自來水集團
02
自來水是怎么來到千家萬戶的?
自來水的源頭,也就是水源地,水源地的選擇需要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不僅要求水質良好、便于衛生防護,而且必須符合水源水質標準的要求。
未經處理的原水中含有諸如藻類、腐殖質、泥沙之類的輕微顆粒,最早的自來水處理工藝非常簡單,就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進行簡單的消毒。隨著時間的推進,飲用水從水源地到達用戶水龍頭,要經過原水預處理、凈水廠處理、管網輸配、二次供水等多個環節,已經應用到了非常多的國際先進的水處理工藝。
圖源:版權圖庫
自來水的常規處理主要包括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混凝是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劑,使水中難以自然沉淀的懸浮物和膠體顆粒相互凝聚,生成大顆粒絮體并沉淀在沉淀池中,成為污泥從而進行排除。
過濾是利用顆粒狀濾料截留經過沉淀后水中殘留的顆粒物,進一步去除水中的雜質,降低水的渾濁度。飲用水還需要經過消毒處理,將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滅活,才能達到飲用水的水質要求。常用的消毒劑有氯、氯胺、二氧化氯等。
圖源:版權圖庫
一些水廠在常規處理工藝之前會先進行生物預處理,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來去除水中的氨氮、有機污染物、異臭、鐵、錳等,為后續常規工藝水處理減輕負擔。有的還會采用活性炭作為濾池的深度處理技術。
同時,由于臭氧預氧化反應時間短、投加量少,利用臭氧對原水的預處理工藝也逐漸開始廣泛應用。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膜法水處理技術利用膜兩端的壓差作為動力處理污染物,不同的膜孔徑大小不同,截留相應的污染物,阻擋在膜的一側,大大提高了水的安全性。
03
暴雨后,自來水還能喝嗎?
近日,北京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暴雨后污染物會進入城市自來水管,導致自來水質量嚴重不達標,不能喝”的說法也隨之而來。
事實上,在暴雨天氣條件下,雖然會有污染物進入水庫、城市河道等部分城市水體,但不會影響整個城市水源地的所有水源。即使部分污染物被暴雨帶到水體中,在水廠制水的過程中,這些影響都會被消除,最終生產的自來水都符合飲用水標準。
然而,被洪水泡過的瓶裝水、取自井水、河水、湖水、水塘水的臨時飲用水,都有被污染的風險,一定要進行消毒。煮沸幾分鐘,就可以將水中所含的絕大部分致病菌、病毒殺死。但要注意,盛放開水的容器要清潔,不要用喝水的杯子直接到容器中取水,可以設置開水龍頭或公用水壺。
參考來源:北京科協、北京科技報社、北京自來水集團、中國科普博覽
整理:董小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