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成果走出“死亡之谷”——2023企業創新大家談側記

        光明網 2023-08-24 16:53:56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四鏈”融合,是由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作用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樣一個協同體系中,不同主體和鏈條如何更好地融合發展,助推科技自立自強?近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以“強化自主創新 建設制造強國”為主題的2023企業創新大家談先進制造專場活動,在廣東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舉辦,專家學者、科研人員、企業代表齊聚一堂,為推進“四鏈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開出良方。

        為科技成果轉化“架橋鋪路”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除了核心技術支撐,還需要各方通力協作,但目前仍存在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間相互脫節等問題。

        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這其中,激光產業備受矚目,2023企業創新大家談先進制造專場以激光產業發展存在問題為主線進行討論,針對問題想辦法、找方案、談合作,促進高性能激光產業蓬勃發展。

        活動推動產學研各方形成合作,實現了項目簽約落地。4家企業與阿秒科學中心共同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圍繞高性能激光器關鍵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攻關、技術平臺搭建等產業發展共性需求展開深入合作。

        阿秒科學研究中心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忠介紹,該中心將瞄準基礎前沿領域、產業工業領域以及國防科技領域需求。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平臺,他希望各界能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裝置,把效能發揮到極致。

        “我們國家科研成果很多,但在成果落地方面還要轉變思維動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志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搞科研往往會追求世界第一,但成果要落地追求的是穩定可靠,讓用戶方便使用。一個新的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要經歷許多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用戶支持,就像剛剛發芽的種子,只有社會共同栽培,才能結成碩果。此次活動為企業家和科學家面對面交流互通搭建平臺,有助于實現前沿科學成果向產品的落地。

        近些年我國在飛秒激光領域發展迅速,魏志義希望企業能夠從光機電軟等方面參與其中,甚至圍繞阿秒科學中心需要能夠孵化出一些新的企業。

        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中創新活力強、復雜程度高、成果轉化多的領域,發展先進制造業離不開產業鏈、創新鏈上各主體的積極參與、緊密合作。此次活動前期面向激光領域領軍企業、重點科研單位征集了相關產業問題,以尋找“真問題”為目標,針對問題的可行性、真實性、時效性、價值性等充分征求科學家和產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以“揭榜掛帥”的形式,凝練提出15個亟待解決且符合實際的產業和技術問題發榜公布,征求解決方案。

        北京凱普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揭榜方”之一,在阿秒科學中心建設中發揮了企業創新力量。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曉華認為,此次活動為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和企業經營之間創造了一個平臺,讓企業去思考如何把科學家的樣品,實驗室的產品,做成能夠服務社會的商品,為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做好服務。

        陳曉華用“卷”來形容激光行業,不過是良性的“卷”。他認為,這讓企業自我更新能力加速,倒逼企業通過創新研發降低成本,是縮小中國激光產業和國外的差距的巨大驅動力。“當一個個企業把面臨的問題一個個真實地解決,匯集起來就會成為中國創新驅動的洪流,真正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活動中,由國內激光器研發生產企業、超快激光科學研究領域科研院所、高校機構聯合發起成立的“高性能激光產業創新聯合體”也正式揭牌,將持續帶動產業區域性聚集,促進高性能激光技術、產業、應用的有機協同,實現聯合體成員的共同進步和資源共享,從而助力產業鏈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為我國高性能激光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范滇元在主旨報告中所說:“63歲的激光既成熟又年輕,未來仍有許多挑戰和機遇,新生的激光智造產業更有許多‘詩和遠方’。”

        這遠方,必定,也一定有企業創新的身影。(記者 蔡琳)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