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億多年前的恐龍皮膚化石長什么樣?

        新華社 2023-09-08 09:51:12

        記者9月7日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恐龍化石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漫長的挖掘修復工作,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發現的兩例1.3億多年前的植食性恐龍化石揭開神秘面紗:一例屬于較為原始的角龍類,填補了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一例屬于劍龍類,其骨骼、皮膚化石保存完整程度近100%。

        圖為極為罕見的恐龍皮膚化石。新華社記者曹國廠 攝


        (資料圖片)

        據了解,2017年,化石保護相關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了部分裸露的恐龍化石骨骼,為避免次生破壞,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復。

        記者在豐寧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看到,長約5米的劍龍類恐龍化石保存近乎完整,尾部有四根骨刺,辨識度極高。其骨骼化石四周散布著大面積完整的皮膚化石,似鱗片狀排列的紋路十分清晰。

        圖為此次發現的劍龍類恐龍化石。新華社記者曹國廠 攝

        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郭穎說,該劍龍類恐龍皮膚化石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極為罕見,保守估計面積約為3平方米,對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紀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例恐龍皮膚化石珍稀無比,是因為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硬體部分相對容易形成化石,目前保存下來的這種恐龍皮膚化石可謂鳳毛麟角。”郭穎說。

        另一例恐龍化石的保存完整程度同樣令人驚嘆,其屬于較原始的角龍類,為恐龍新屬種,頭部出現微弱的頸盾,后肢明顯長于前肢。

        圖為此次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化石。(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張福成介紹,一般認為角龍類恐龍演化由原始到成熟過程中,頭上逐漸出現大型的角等頭飾,本次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化石是填補角龍類恐龍進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目前恐龍化石修復項目已經完成化石前期主體修復工作,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后期,項目將進入化石周邊修復、科學研究和模型及復原圖制作等工作階段。

        河北省近年來相繼完成了全省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登記和數據庫建設,開展了豐寧、灤平、宣化等地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和搶救性挖掘及修復工作。(記者曹國廠、杜一方)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