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馨蔚
(資料圖片)
今年是全球經濟全面走出疫情陰霾的第一年,也是中國疫情防控政策全面優化調整的第一年。全球經濟能否在通脹中實現平穩過渡?中國經濟能達到何種程度的復蘇?消費是否能夠擔起支撐中國經濟的重任?近期發布的《2023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得以管中窺豹。
全球經濟進入新的“三高一低”
《報告》指出,烏克蘭危機、高通脹和全球產業鏈重組是2023年全球經濟的三大風險源。
2022年以來,全球經濟中的一個最大變數是烏克蘭危機。俄烏沖突已經爆發一年有余,不僅對兩國經濟帶來極大沖擊,還對歐洲和全球經濟帶來深遠打擊。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仍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不少國家的利率水平已經達到歷史高位。今年1月,美國CPI同比增幅6.4%,法國和德國的CPI指數分別高達6.0%和8.7%,韓國CPI同比增長達5.2%。最為嚴重的是英國,其CPI指數高達10.1%。為應對通脹壓力,各發達經濟體已經出臺、并將繼續出臺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等調控政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國際資金流動性很強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帶來沉重的資金外流壓力。”《報告》稱。
此外,美國持續推動高技術領域“脫鉤斷鏈”也給全球經濟和貿易秩序帶來嚴重困擾。
受訪者對全球經濟主要風險點的判斷反映了全球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65.3%的受訪者認為,主要風險是俄烏沖突的持續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進一步擴大;54.9%的受訪者擔心,全球高通脹現象持續較長時間,并進一步引發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縮和經濟衰退;54.6%的受訪者擔心,逆全球化導致全球產業鏈被迫重組和調整。與這幾項風險相比,受訪者對于突發事件、疫情反復或變異、能源危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極端氣候事件等方面的擔心程度較低。
綜合來看,今年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為132.1,顯著超過100這條榮枯線,但不同地區的預期差異較大。其中,受訪者對歐洲地區的信心指數僅為68;日本和韓國的信心指數也在100以下;但對美國較為樂觀,為112;特別是對東盟、印度和中東地區的經濟持非常樂觀的態度,分別為152.7、159.7、137.5。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在人口老齡化、地緣政治和供應鏈波動等因素影響下,世界經濟將進入新的“三高一低”——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
中國經濟復蘇可期
今年,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正常,促進經濟恢復發展的各方面因素互相促進。《報告》預計,中國經濟整體將呈現回升態勢。鑒于2022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隨著復蘇進程中的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消費回暖,決定經濟發展態勢的投資消費等都將不同程度恢復。
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相對樂觀。78.9%的人認為,中國經濟有望走出疫情影響,這與2023年春節期間,中國經歷了大規模返鄉流動,但沒有出現明顯的疫情反復有關。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預期。總體來看,受訪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指數達到157.2,處于樂觀區間。
2022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為3.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0%。但進入第四季度以來,出口面臨較大的下滑壓力,10—12月的月度出口分別增長-0.3%、-8.7%和-9.9%。2023年,中國對外出口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仍然存在。從國際看,美國對高技術產業的持續圍追堵截、東南亞等后發國家的加速追趕,都對中國形成不小的競爭壓力。從國內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和金融風險仍然較大,就業形勢還未根本好轉,經濟恢復面臨的各方面風險和壓力仍不可小覷。
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回升首先是要真正把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兩個毫不動搖”落到實處,著力提振民營經濟信心;其次要采取措施積極促進消費增長,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還要高度重視進一步減稅降費,持續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進一步為企業松綁,并促進房地產市場穩步回升,著力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防范金融風險。
《報告》還強調,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復雜多變、國際產業布局劇烈調整、各國產業競爭更趨激烈的背景下,外商投資下滑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需要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增強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長期發展的信心。
綠色低碳轉型是最重要機遇
雖然中國制造業面臨“前有發達國家打壓,后有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態勢,但受訪者的信心來自多個方面:一是中國已經建立系統、全面、堅實的產業基礎,具備了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條件;二是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巨大的生產規模有利于攤銷巨大的研發成本;三是中國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發展期,蓬勃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技術,使規模巨大的紡織服裝等輕工業和鋼鐵化工等重工業具有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重新煥發生機的機會。
52.9%的受訪者認為,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光等新能源的生產和規模化應用是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機遇。其中,新能源汽車、綠色供應鏈和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以及儲能技術被認為是最具成長前景的行業。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大、產業體系完備、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仍然存在,特別是在以綠色低碳和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要方向的諸多領域上仍然具有重要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科技圓桌派|保持饑餓感可延緩衰老?健康專家這么說 天天熱資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