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能“恐冠”也不能“輕冠”,當是目前我們面對新冠的正確姿勢。
據報道,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長新冠”是一個基本事實,不要回避,不要因為“長新冠”可能對人類有影響就不敢講,這不是科學的態度。
【資料圖】
此前,關于“長新冠”是否存在,有過一定爭議。而隨著科研人員對“長新冠”研究的逐漸深入,“長新冠”和歷史上出現的其他瘟疫類似,屬于病毒感染的后遺癥。此次高福院士的表態,正體現了面對新冠病毒感染及后續影響所應秉持的科學態度。
近段時間,隨著“二陽”的陸續出現,新冠感染相關話題再次引發關注。中國疾控中心監測數據顯示,4月中下旬以來,全國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呈現上升趨勢,但最近一周上升勢頭有所減緩。
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增多,加之“長新冠”的存在,不免引發一些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好嚇人”“最近好多啊”,一些網友的留言,反映了面對近期的新冠病毒感染,以及相關研究的進展變化,還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
在新冠疫情進入“乙類乙管”后,對新冠后遺癥的爭論,對新型毒株免疫逃逸能力增強的擔憂,疊加“二陽”話題,似乎成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新的社會“痛點”。
誰都希望有個健康的身體,誰都不想被病毒無端襲擾,不陽最好,陽過后就想盡量避免“二陽”,這是社會普遍心態,也是個人對自己負責的體現。但若因此憂心忡忡,其實并無必要。
如果把抗疫歷程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力求阻斷病毒傳播路徑,我們面對的毒株毒性更強,對健康損害更大,考驗著整個防疫體系的韌性,也考驗著每個人的耐心和意志。
后期病毒毒性減弱,防疫政策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陽了”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詞匯。總體看,這一階段新冠疫情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新冠疫情出現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低。相對于此前的“肆無忌憚”,此時的新冠病毒已然沒有往日的跋扈。
這并非說,新冠病毒面前,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只要一天沒有徹底將其消滅,我們就不應掉以輕心。只是從大趨勢看,我們經歷了之前的激烈“對抗”,對當前的疫情,更應多些從容和理性心態,正如高福院士所言“既不能‘恐冠’也不能‘輕冠’。”
我們的疫苗和藥物研發工作持續推進,中國獲批附條件上市或者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有13種,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而去年年底大量人群感染以后,目前還存在有效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新冠患者就醫比之前更加便利,經歷前期抗疫考驗,醫療系統“對付”新冠也更有經驗。
這些都是我們從容面對新冠病毒的底氣,也是在其有長期存在可能性的情況下,不憂不慮的所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華章雜志社投稿郵箱_華章雜志社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