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帶我們讀了很多人文典籍,讓我們多少有了些理想主義的色彩。可是進入社會后,現實充滿無奈,這讓我感到很痛苦。”來自畢業多年學生的傾訴,讓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王希明陷入思考。
(相關資料圖)
“清醒的痛苦還是糊涂的快樂,你愿意選擇哪種?”學生想了想,回復:“那還是選擇前者。”王希明鼓勵他:只有清醒的痛苦才能帶來積極的改變。
從教二十年,王希明見過太多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故事,也親身感受著“清醒的痛苦”。不過他心態很好,“心懷理想,直面現實”是他處理人生困境的原則,也是他試圖傳達給學生的人生智慧。
傳承斯文
2003年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王希明進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談起從教初心,他說:“傳承斯文。”在王希明看來,語文是一門指向人文素養的學科,語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就意味著語文教育不只有直面現實的功利的一面,還要指向精神層面的成長,除了教給學生現實世界的生存技能和法則,還要帶領學生游覽由人類文明創造的文化意義上的世界。
“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存在,還是文化性的存在,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就很有可能把學生異化為生存競爭的機器。”王希明舉例說,有學生覺得老師專門講蘇軾是為了應對考試。“這一層面的內容,老師當然要講。但更為重要的是,帶領學生看一看蘇軾如何極力調和了人生沖突和矛盾,想一想自己的人生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重視人生體驗的感悟與傳承,便是王希明開展人文教育的理念和路徑。
曾有人質疑:“語文課堂是標準的低效課堂,40分鐘就講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王希明耐心解釋道,譬如給學生講一個道理“要愛自己的母親”,如果作為知識點來講授,學生幾秒鐘就記住了,然而這種“高效”實際上是無效的。“真正的有效是,用40分鐘給學生講了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他受到深深的觸動,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媽媽有了白頭發,在廚房操勞,他鼻子一酸說,‘媽媽我幫你洗碗’。這才是語文的效用。人文教育訴諸人情和人性,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理性的認同,還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一些東西。”
因此,王希明理想中的人文教育,是帶領學生從經典作品中發現人類共通的人生體驗,體驗父輩祖先經歷過的矛盾沖突。如感受蘇軾的灑脫、托爾斯泰的痛苦、哈姆雷特的困境、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王希明說:“這些人文性的內容,是學生搭建精神世界的基本材料。沒有這些,語文就會墮落為生存競爭的工具。”
擁有廣大的精神世界
王希明帶領學生進行了大量閱讀。他在正常語文課時外,增設人文專項課,每周兩節課,專門用于東西方人文名著的閱讀與討論。內容涵蓋書籍、電影多種形式,以及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多個領域。王希明自己酷愛讀書,近十年內,他讀過并做了讀書筆記的書籍就有300余本。有時在課堂上,他忍不住眉飛色舞地向學生分享自己讀的書,一些學生便掏出小本子飛快地記下書名。在他的帶動下,一學期下來,有的班級平均每人讀了7~8部書。
學生的閱讀主要分為三個版塊:認識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認識自我的版塊中,王希明著重強調人生困境的處理方式,和學生一起研讀卡夫卡的《變形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但丁的《神曲》、吳承恩的《西游記》,等等。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中,學生觀察和體悟人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如何達成人性的完滿。在人與自然版塊,學生放開視野,了解西方生態學理論,理解莊子天人合一的智慧,從中感受語文對現實的強烈關懷。在人與社會版塊,學生體會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痛苦,感受少年維特的煩惱,惋惜嬰寧被壓抑的自由天性和爛漫笑容,在儒道互補、存在主義等思想中思考自由意志與社會沖突的永恒命題。
學生自由閱讀后,進行專題式討論,并自行開展微講座,每兩周舉辦一次名著主題演講,向同學介紹一部名著的精彩與美妙。有學生介紹笛卡爾,所以他的閱讀記錄中出現了《西方哲學十五講》《談談方法》《數學大師——從芝諾到廢奴案》等,演講結束后,留下了一黑板的法文板書。
王希明還組織了與閱讀相關的活動。結合語文授課內容,組織寫對聯、詩歌創作等活動,并從中挑選優秀作品,投遞報刊發表。在教授“青春”主題單元時,王希明讓學生創作了有關青春的詩,作品雖不免青澀,但王希明覺得這份詩情彌足珍貴。
王希明有意識地強化了對傳統經典的正面評價,以求有益于學生的文化認同的建立。他同時也強調不能拘泥于本民族文化,而要在東西方文化的融通中,獲得看待人生的更廣闊的視角。“只有在與異質文化的比較中,才能夠真正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質,更順利地建立起文化認同。”
通過人文教育,王希明希望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廣大的精神世界,可以為現實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歸根結底,語文教育應該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人生智慧的傳承
語文對人的精神滋養和支持,王希明是有著深刻體會的。古代文學專業出身的他,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情感,也深受其影響。他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化至自己的人生中,用于輔助解決人生的困境。幾年前,他的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家庭責任和負擔陡然沉重起來。但令周圍的人驚奇和佩服的是,王希明依然興致勃勃地生活、教學,似乎看不出愁苦的痕跡。
個中辛酸只有王希明自己知道。在低沉之時,他想起了莊子關于自由的論辯,想起了賈誼說的“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泛乎若不系之舟”。“命運把我漂流到哪里,我就享受哪里的風光。”王希明逐漸放平心態,承認現實,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積極的面對。他迅速接納了現實,很多孤獨癥孩子的家長會出現的應激期,王希明沒有。他只顧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給孩子尋找有效的干預手段。外出時,當周圍人投來異樣的眼光,他也絲毫沒有羞恥感,大大方方地作出解釋。
“我把苦難理解為人生多樣性的一種,不存在過得好與不好的比較,而是我的生活跟你的不一樣,艱難和輕松都是人生的歷程。”王希明輕松地說道,“你看,這樣的人生困境都能解決,教學中的困境還算什么?”他感激莊子和馬斯洛,感激那些支持他走過人生至暗時刻的人文典籍。所以他抱著虔誠的心態,急切地想要把這些美好分享給學生。
“西西弗斯完全可以把命運悲劇變成命運喜劇:他快樂地推石頭上山,然后滿足地看它滾下去。”這句話被學生整理至“希明哥哥影響過我的一些話”中,這是王希明最為欣慰的時刻。“把我對世界的理解傳達給學生,有助于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我的理解并非純粹的個體感受,而是來源于人類文化的傳承。”
“宇宙名師”
仰止彌高更景行,慕君云水一身清。希微萬里風濤志,明月長庚伴此生。
一次詩詞格律學習活動后,學生提交了這首藏頭詩。王希明感慨于學生的巧思,因為詩中嵌入了他的微信簽名“云水一身天上下,風濤萬里海西東”。不過后來在微信公眾號推送學生優秀作品時,王希明覺得公開這首詩顯得“自戀且淺薄”,因此秘而不宣。然而不公開又覺得遺憾,對他來說,學生的贊美是最高的榮譽。
有一次,王希明和幾位老師聊天。一個恭維他是上海名師,另一個說:“哪里,王老師是全國名師。”王希明哈哈一笑:“你們真是小家子氣,應該說我是宇宙名師。”因為他給班級微信群起名為“夢觀園2025第十平行宇宙”“夢觀園2025第五平行宇宙”,對王希明來說,這兩個班級就是他的宇宙,只要得到這兩個班級學生的認可就足夠了。
王希明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生。二十年前,復旦大學碩士畢業,收到某地市委組織部投來的橄欖枝,他拒絕了。即便因為“學歷太高,擔心留不住”,被一所中學拒絕了簡歷,他也沒有氣餒。十年前,取得博士學位,可以選擇去大學工作或者做教研員,他仍然選擇做一名普通老師。王希明覺得自己適合跟學生待在一起,從學生身上能收獲很多感動和成就感。
王希明把學生當作老師,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教以來,有三個學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女生家庭困難,在家和父母睡上下鋪,但她十分要強,成績優異,高考后原本可以去往更好的學校,卻選擇了復旦大學,因為可以就近照顧家庭。令王希明震撼的是,她高中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日語,有一天她告訴王希明,她參與翻譯了一部電影的字幕,希望老師去看一看。
第二個學生,也是家庭困難。王希明拿了一張補助申請表給他,學生拿著表回到教室。有同學好奇地問,這是什么?這個學生面帶微笑,大大方方地說,這是困難補助申請表。王希明大為震撼,學生身上竟然有這樣一種光明磊落、不卑不亢的氣質。后來再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王希明會以此舉例,告訴他們:“貧困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為之羞愧才是。”
第三個學生,在國外讀完了醫學博士,對王希明說:“非洲的醫療太落后了,我要去支援那里的醫療機構。”王希明大為感動“:我支持你,你從小立志從醫,如今你的意愿更加偉大。跟你一比,我很慚愧。”
自強、自尊、高尚,從這些學生身上,王希明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理想的色彩。“這些學生真的了不起。當他們綻放光芒的一瞬間,我會覺得教師確實有育人的快樂和價值,不僅僅是一份維持生計的職業。”
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王希明的身上無疑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不管現實如何,總是心懷理想,并盡可能付諸實踐。他總說,要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但問耕耘,不問收獲;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就是他做事的原則。
譬如人文教育與應試的關系,王希明主張不要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尋求融通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選擇人文典籍時,可以多考慮與考試閱讀、作文相近的主題和領域。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的話題是“被需要”,王希明表示,如果學生閱讀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寫考場作文時會有更多的理論支持,會更有優勢。平時師生對經典的閱讀、討論,可以讓學生更為適切地引用至作文中;應試的文章也可以拿來作人文閱讀的材料,積累應考資源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
譬如學生閱讀時間越來越少的問題,王希明表示,要明白學生仍然具有閱讀的需求,只不過迫于生存競爭的壓力,可能暫時壓抑了需求。“所以不要絕望,要積極地想辦法。”比如調整教學時間,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時間閱讀,選取名著片段,精減閱讀體量,等等。“總是有辦法可想的。”
正如一個學生發來的文字:“您在應試的枷鎖中極力帶我們抽身,幫助我們深情地注視這個黑暗光明交織,但無比詩意的世界”“在高強度應試教育下,您真的使一切變得更有意義了”。這個學生畢業已有數年,她所珍視的美好,就是王希明的榮耀與理想。
來源|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5月刊第2期,原標題為《王希明:語文要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 |黃碩
設計 | 9y9
統籌 | 周彩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