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人民網運城6月10日電(段思齊)每一項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留下的珍貴記憶,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今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西主場活動在運城舉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為公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山西是文物資源大省,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圍繞活動主題,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白雪冰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在已經完成的前四期工程中,圍繞襄汾陶寺、絳縣周家莊、臨汾下靳、芮城清涼寺、環鹽湖等地點和區域進行了系統考古發掘、調查和綜合研究。探源工程在山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展示了中華文明核心、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脈絡。目前實施的探源工程第五期,將繼續深耕晉南,聚焦襄汾陶寺、興縣碧村等重點遺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范圍內中華文明起源的宏大歷史圖景。
當日,“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上線試運行。據悉,“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通過集合文物精品、導覽資訊、經典展覽、公眾教育、學術研究、互動科技等數字資源,運用互聯網、云服務、人工智能、VR、AR等先進技術手段,創新歷史文物展示與傳播模式,為公眾提供查詢、瀏覽、檢索、導覽、鑒賞、互動等一站式服務。
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潤民表示,近年來,山西省為文物大市文物大縣增加文物專項行政編制和全額事業編制,首開全國先河,培養文物全科人才、采取政府一般債券解決低級別文物保護資金難題,在全國率先啟動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組建常態化、專業化文物安全巡查檢查隊伍,解決了人才、機構等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解決的大問題。
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介紹,運城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2處,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先后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6次。運城市將以更大力度抓好文物管理、文明探源、價值挖掘、活化利用,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
活動現場,與會人員連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興縣碧村史前遺址、垣曲北白鵝周代墓葬地下方艙實驗室、夏縣東下馮遺址等考古發掘現場,與現場人員進行互動,講述考古背后的故事。展演環節以歌、舞、詩朗誦、小品等文藝形式講述文物故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