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養兒,有很多俗語。"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個理念算 是深入人心,成 了很多家長養娃的依據。當然,現在的父母覺得如今物質生活已經很豐富了,兒子也不需要窮養,是孩子就都得富養,不必讓孩子再吃自己吃過的苦,受自己曾受過的窮。
為了不讓孩子因匱乏感而變得自卑,很多家庭都開始富養孩子。
(資料圖片)
但如果不富裕的家庭切切實實這樣養娃,其實是把孩子領向絕路。
老家有對夫妻在鎮上擺攤做生意。因為害怕兒子因為父母的行當受同學輕視,他們給兒子吃的喝的買的都是最好的。
兒子身上穿著一兩千的品牌鞋,每次請同學吃飯都要花上大幾百,寒暑假父母還會給他一筆數額不小的經費去旅游,算做見世面的開銷。
父母自己呢,全身衣服超不過一百塊,中午自帶干糧和水,過得極其儉省。
他們說,自己每月掙的錢大部分都花在孩子身上了,"那有什么,父母不都是為了孩子么。"
這個孩子目前在上初中,可以預見的未來是:父母這樣高消費地支持他,會讓他產生一種錯覺:自己生活水平挺高,家境也挺好。
但等他大學畢業之后在社會上嘗試立足,會發現父母遠遠給不了他想要的支持,這時過慣了要什么有什么日子的他,會對父母產生怨憤,同時自己因為被嬌生慣養,早已不習慣努力,只想坐享其成。想要一點點糾正,極其困難。
可以說,不富裕的家庭這樣養娃,其實就是把娃領向了絕路。
家里不富裕,怎么正確地"富養"孩子?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那富養孩子,以什么度為好?不富裕的家庭是不是就不能富養孩子了?可孩子因此產生物質匱乏感,從而變得自卑怎么辦?
其實,如果父母滿足不了孩子提出的物質需求,只需要跟孩子講清楚"這個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就可以了。不過度發揮,覺得孩子不體諒父母而生氣;也不陰陽怪氣,讓孩子有種"我不能要是因為我不配"的心理。
因為孩子的匱乏感其實來自"不配得"的心理。因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配,自卑才由此產生。
富養孩子,其實正是為了消除孩子的這種"不配得"的心理。
因此,父母在養育中,多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贊美。如果孩子做事情遇到困難,搭腳手架讓孩子順利渡過難關,就會增加他的勝任感。這樣孩子也就會自信起來。
孩子如果在物質上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父母又無法滿足,可以直接跟他說明原因"這個東西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 。同時引導他分清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不需要的。
請牢牢記住"不給孩子你舍不得的東西"這個準則,就能讓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保持清醒, 不致于因為想要富養而越過界限,變成過度溺愛孩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