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跨界光伏者,為什么會死在“簡單”的TOPCon上?

        趕碳號 2023-08-23 17:54:44

        今天,光伏隨行就市,即使業績出眾,依然跌成狗。但在去年那段舊日好時光,資本市場中有一個板塊,就是“TOPCon概念股”。當時,只要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而且干的是TOPCon,就能追隨這個板塊,一起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相關資料圖)

        但是,時至今日,市場上能夠真正量產TOPCon的,卻仍然是為數不多幾個光伏老玩家。看似簡單的TOPCon電池,其實難倒了一堆英雄漢。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TOPCon電池片生產線;來源:捷泰科技官網

        01

        TOPCon量產轉化效率,披露有竅門

        TOPCon,幾乎是跨界光伏者的集體選擇。原因很簡單:第一, TOPCon屬N型電池。所有人都知道,N型電池很快就會取代P型電池。現在企業要投資干光伏,如果說是去干即將被淘汰的Perc電池,投資者聽到后估計會被馬上跑路。第二,TOPCon是目前三種N型技術路線中最主流的一條,干的企業最多。對于沒有經驗的跨界者來說,隨大流,當然更安全。

        第三,TOPCon技術路線降本速度快,當前性價比較高。TOPCon的產能投資成本和HJT、IBC相比,目前是最低的。

        TOPCon難嗎?

        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很簡單。

        各家市公司披露的 TOPCon電池的轉換效率最低值是25%。好像25%是一個很容易實現的目標似的。這個25%,就足以和Perc電池拉開差距了。

        可能對于公司來說,自家量產的電池轉換效率若一時低于25%,就不好意思披露。

        但是,即使真的達不到,也有辦法。公司的做法一般有三種:

        一,選擇不披露;二,改變披露的標準,不說量產效率,轉而去談中試效率等其他指標;

        三,先適當“注水”,對外披露一個大于或等于25%的數據,期待以后轉換效率的提升,或者干脆只披露一個努力的遠期目標。

        有的企業雖然聲稱TOPCon項目已經量產。但是從集采中標信息上看,有的企業給出的N型TOPCon組件報價,甚至低于Perc組件的報價。不知道這是中標企業的策略,還是其N型產品在效率、性能各方面甚至不敵P型組件。也就是說,即使做出來了,但仍達不到市場要求。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有些企業的TOPCon組件,在效率上并沒有與P型拉開差距,反面在衰減等方面要比P型組件表現還要差。趕碳號認為,不是TOPCon技術有多差,而是這些企業能力差。

        02

        TOPCon,難倒了沐邦高科

        TOPCon電池結構;來源:晶科能源官網

        前不久,一位頭部企業的負責人向趕碳號透露,TOPCon電池對他所在的企業來說看上去沒那么難,很順利地就量產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很多很厲害的企業在TOPCon上居然栽了跟頭,有的甚至是成名已久的企業。倒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在產品的良率、穩定性、成本上達不到預期要求。

        賬算下來,做不如買。特別是,今年不少大型地面電站招標,對參與企業提出使用N型組件的要求,更加助推了TOPCon電池的熱銷。今年光伏供應鏈普遍產能過剩,但只有電池片環節稍好,而N型TOPCon電池片更是處于緊平穩的狀態。所以,今年以來,能夠量產TOPCon電池的企業生意根本做不過來,廠門口停滿來拉貨的車,訂單一度排到了幾個月甚至半年以后。

        現在干一個新的TOPCon電池項目,當地政府給地給錢給政策,還給廠房。政府/產業園區幫助企業代建廠房,有的甚至還要按企業的要求幫助購買設備。買完設備還不算完,設備廠比如捷佳偉創等會按要求對設備進行調試,直至可以運行,叫“交鑰匙”工程。

        那么,為什么會做不出來呢?

        一般而言,電池片、組件的產能擴張需要9個月。執行力極強的專業電池片企業捷泰科技,13GW的電池片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共花了151天,創造了一個行業紀錄。但是,早在去年,很多企業就宣布跨界做TOPCon了,但大多數企業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投產的消息。趕碳號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種情況是,個別公司,估計就是為了單純蹭個熱點,炒作下股價,就像奧聯電子也想蹭鈣鈦礦的熱點,沒想到踩上了鈣鈦礦大神胥明軍這顆大雷。

        大多數情況是,不少公司看起來在努力地做,但的確是做不出來。趕碳號印象最深的,當屬從玩具行業跨界而來的沐邦高科。

        去年6月,沐邦高科披露,要在江西安義縣建設8GW電池項目,兩個月后又披露,要在湖北鄂州市的鄂城區建設10GW TOPCon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項目。此外,沐邦高科還披露將在廣西梧州投資10GW的TOPCon項目。后兩個TOPCon項目,加起來就是20GW。

        為此,去年9月,沐邦高科請來了晶科能源的前任COO郭俊華擔任總經理,負責公司光伏業務。但是到現在已經快一年時間了,沐邦高科只是說,TOPCon項目一直在推進中,并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路線圖,也從來沒有披露過TOPCon電池的研發進展情況,包括轉換效率等關鍵指標。郭俊華博士可不簡單,是施正榮博士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學弟,曾任晶科能源電池事業部總經理、首席運營官等職。而晶科能源,無疑是這一輪TOPCon技術革命中最為核心的企業。但是,沐邦的TOPCon就是沒做出來。

        此外,做不出來TOPCon的,還有從水牛奶跨界而來的皇氏集團等。

        03

        一道新能源,在中來的肩頭起飛

        應該說,TOPCon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難點不少。比如說TOPCon電池的鈍化層薄至1.3納米,只有幾個原子層厚;采用LPCVD技術路線對石英耗材需求大,而PECVD則要求穿孔更窄……

        前面提到,有的企業能夠生產TOPCon,但是良率不達標,成本很高,當然也不愿意一下場就要虧本干。

        真正能大規模穩定量產TOPCon電池片的創業型企業并不多。但也有一個異數,那就是一道新能源。

        電池技術路線,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如果想做第一個,成為“先驅”,還是“先烈”,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在一項技術完全成熟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是沉沒成本,而試錯的代價極大,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所以,“跟隨戰略”比“領先戰略”看上去更平淡乏味,有時卻是商業的真諦。

        當然,如果擁有堅定的自信,領先者成功,也能率先獲得巨大回報,就像現在的晶科、捷泰一樣。

        再舉個例子,高舉HJT產業化大旗的,為何是華晟新能源這樣一家企業,而并不是創造出26.81%的HJT轉化效率世界紀錄的隆基呢?

        在TOPCon領域,除了晶科以外,還有一家同樣在早期布局TOPCon的企業,那就是中來股份。

        早在2016年時,中來股份就開始探索N型電池技術,選擇押注N型PERT技術。當年,公司計劃投資16.58億元,用于建設年產2.1GW N7單晶雙面電池(N-PERT 太陽能電池),但是原本計劃于2017年8月完工的項目,直至2019 年底才完成。

        由于N 型PERT技術效率提升有限且成本過高,后面試水的IBC技術難度大降本壓力大,中來股份在2018年開始轉向TOPCon技術。

        2018 年3月,中來股份發布可轉債預案,募資總額不超過10億元,用于年產 1.5GW N 型單晶雙面TOPCon 電池項目。2019 年,中來股份將原先建設的 N-PERT 產線全部升級為TOPCon電池產線。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從中來股份辭職創業的劉勇和他的一道新能,正是憑借N型TOPCon,一騎絕塵。

        成立于2018年的一道新能,作為業內最早布局N型技術的光伏企業之一,早在2019年就率先建成了國內首條年產1.2GW高效TOPCon電池生產線。一道新能也這樣宣傳自身在TOPCon領域取得的成就:

        “在過往的2022年中,一道新能發布N 型TOPCon白皮書,大規模量產TOPCon電池平均效率達到25.2%以上,最高量產效率達到25.6%,其已成為全球N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引領者之一……”

        盡管創始人林建偉已經淡出中來,但趕碳號認為,TOPCon電池企業們不應該忘記中來股份曾經為行業所做出的貢獻,特別是一道新能。

        一家頭部企業就曾經說過,TOPCon只是一種過渡性技術路線。過渡性,那就是非革命性的技術路線,能有多復雜呢?

        技術含量本來極高的電池片環節,在這兩年,的確好像已經淪為簡單的設備拼接了。

        現在看下來,以TOPCon代表的N型電池技術,其實門檻并不低。

        END

        《趕碳號》原創文章,如需轉載或部分引用,均應取得授權并注明出處。

        原文標題:洞察丨這些跨界光伏者,為什么會死在“簡單”的TOPCon上?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