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書記給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4000名學子收到《文化校歷》

        新民網 2023-08-31 20:52:07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何為復旦?如何做卓越而有趣的復旦人?今天下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給本科新生上開學第一堂思政課。課上,四千余名2023級復旦本科新生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文化校歷》。


        (相關資料圖)

        打開這本冊子,仿佛打開一個“復旦宇宙”。從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大儀式,到“學科周”、博士生論壇等學術活動,再到體育賽事、文藝演出及各類群眾性活動,這本不厚的小冊子,以校歷為載體,遴選復旦校園未來一年近400個學術和文化活動,按月份編排,每月都有主題和時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現了復旦這片育人沃土、學術沃土、文化沃土。

        復旦為何要給新生送這本小冊子?作為“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復旦版的示范性引領性項目,《文化校歷》何以能承其重?

        今年5月,延續陳望道老校長倡導的“學術校慶”傳統,復旦大學將原有的校慶學術文化周,延展為校慶學術文化月。從一周到一月,連續31場學術盛宴,傳承復旦的學術文化傳統,也成為疫情后校園恢復生機活力和文化氛圍的重要標志。

        大學的天空,是學術的天空,是文化的天空。學術講座能不能從一月到全年,從一個學院承辦一次,到一個學院承辦一周展示活動,形成“學科周”?并將之機制化、常態化、長效化?基于這樣的思考,學校黨委6月啟動《文化校歷》建設,打造新時代高校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啟動兩個多月來,復旦征集了2023-2024學年608項活動,最終篩選保留下近400個規模較大、影響力較深、覆蓋面較廣的活動,體現復旦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厚重。這也是復旦首次通過文化校歷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種文化活動。

        打開這本首次公開亮相的《文化校歷》,同學們暢游其中,可以尋求更多碰撞和共鳴,可以邂逅更多精彩和朋友?!懊吭峦扑]”提示月度主題和時令特色,“學科周”展示綜合性大學學術繽紛魅力,“學術擷英”和“文化生活”陳列各單位提供的豐富的講座論壇和文化活動。

        目前納入《文化校歷》的主要有以下四類活動。

        一類是學校重大儀式性活動、年度重要系列活動。例如,烈士紀念日向復旦英烈敬獻花籃,清明緬懷致敬復旦先賢,還有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升旗儀式、“一二·九”歌會等。

        一類是致敬大師的活動。有影響力的院士、一級教授、學科創始人等逢十誕辰,如2023年徐豐彥教授、全增嘏教授誕辰120周年,2024年吳浩清院士、盧鶴紱院士誕辰110周年等,被列入學校紀念活動,旨在傳揚先賢的學術精神和育人風范。

        一類是學術活動。包括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高端論壇、重大學術賽事等,同時,復旦第一次全體學科院系舉辦“學科周”,集納各院系承辦的重量級講座。

        第四類是文化體育活動。文體活動是大學文化的重要部分,相輝堂、體育場,曾留下眾多校友美好的集體記憶。樂跑賽、話劇、新生演講比賽、辯論賽……《文化校歷》囊括繽紛活動,激發學生發掘更多潛能。

        未來,師生校友每天都能在復旦邂逅一場學術報告,邂逅一場文體活動,邂逅一場社團活動,邂逅一場高水平展覽。

        2012年,楊振寧在光華樓開設講座。楊振寧在臺上演講,臺下黑壓壓一片擠滿了學生,有站著的,有坐著的,走廊里、過道上也都是學生。這樣的學術場景,有望成為復旦新常態。

        據介紹,《文化校歷》的另一大亮點是,從9月開始,每個月都將有若干“學科周”活動。未來一年,29場“學科周”充分展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繽紛魅力。比如,今年10月恰逢高分子科學系建系30周年,高分子學科周也將與系慶結合,增進學術交流與跨界合作,“我們策劃了一系列活動,邀請諾獎得主、院士等開設講座,多個簽約合作也會落地?!毕抵魅闻砘蹌俳榻B。

        又比如,作為全校最年輕的二級院系,口腔醫學院將在9月舉辦口腔醫學學科周。院長劉月華表示,學院將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交流訪問、醫學科普活動等,緊扣“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目標定位,對學科發展進行梳理與展望。

        大學之道,在于立德樹人。

        “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復旦大學20字育人理念,寫入《文化校歷》,也成為貫穿其中的一根主線。作為日常課程外重要的“第二課堂”,《文化校歷》涵蓋學術、文化、體育、藝術、社會實踐等各類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浸潤中全面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