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位于楚科奇地區佩維克的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全面運行。該核電站正式成為俄羅斯第十一座核電站,也是世界上最北的核電站。與常規核電站不同的是,“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是座浮動核電站,由兩個35兆瓦的小型反應堆組成,在比利比諾核電站關閉后,將成為楚科奇地區的主要能源來源。
什么是浮動核電站?目前我國浮動核電站建設進展如何,還有哪些待解的難題?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核電站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浮動核電站是核能和船舶行業在民用能源領域應用的有機結合,關鍵核心技術包括了反應堆、浮動平臺以及堆船結合。
與大型反應堆相比,浮動核電站的最大特點顯而易見——裝載的核反應堆屬于小型反應堆。
大型核電站選址要求高,需要遠離城市和工業設施,均用于純發電,難以實現核能多用途利用。
小型反應堆則不同。它的功率規模小,系統簡單,安全性能高,選址靈活,可建于大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區周邊。與大型核電站動輒百億的建造成本相比,小型反應堆建造投資少,建造周期短,一般為3年以內。在應用領域方面,小型反應堆除用于發電,還可用于區域供熱、工業供汽、海水淡化等。
基于這些方面的獨特優勢,許多國家都將小型反應堆視為未來核能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9年,在中國(煙臺)核能安全暨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上,中核臺海清潔能源(山東)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彭維介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統計,全球共有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南非及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正在開展小型堆技術研究。
與建在陸地上的小型反應堆不同,浮動核電站的核反應堆裝載在浮動平臺上。上述專家認為,這讓浮動核電站在小型反應堆特點及優勢的基礎上,又具備了其他優勢。比如“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反應堆搭載在船體平臺上,不占用陸地面積,可根據自身產能及用戶需求,進行海上移動部署,提高浮動核電站核能利用率和經濟性。
因“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特性,海上浮動核電站被稱為海上移動“充電寶”。
水能覆舟但也能擺平核事故
業內人士透露,繼成功建成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并投入商業運營后,俄羅斯正在研發下一代功率更大、壽命更長、經濟性更好的浮動核電站,計劃在未來打造一支海上浮動核電站船隊,為大型項目、港口城市、海上油氣探鉆平臺提供能源。美國近幾年也提出了新型浮動核電站型號,加快浮動核電站研發。
我國在浮動核電站領域也已積累多年。
中核集團浮動核電站ACP25S、ACP100S正在開展初步設計,低溫供熱堆(燕龍)正在開展方案設計;中廣核集團浮動核電站ACPR50S正在開展初步設計;國電投模塊化小型堆CAP150處于概念設計階段;清華大學低溫供熱堆已完成初步設計。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首個海上浮動核電站——煙臺浮動式核能示范工程包括2艘平臺,每艘平臺采用雙堆布置,單堆12.5萬千瓦,反應堆采用的是小型堆ACP100S一體化壓水堆堆型。
因為是海上項目,浮動核電站工程設計需要充分考慮海上臺風、海冰、雪載荷等影響因素,需具有超強的抗搖擺和抗沖擊能力。
據了解,煙臺浮動式核能示范工程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施,具有對嚴重事故進行預防和緩解的措施,即使發生堆芯融化等極端事件,由于堆芯位于船體吃水線以下,龐大的海水資源會確保反應堆冷卻,有效防止事故擴大,再由拖航船及時將事故平臺拖離運行場所,就不會對當地產生放射影響。“從技術上可以做到取消場外應急干預,實現零污染、零排放、易退役。”該業內人士說。(陳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