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像這類互聯網電商都在用低于產品定價不少的價格,吸引著需求最直白的消費者,有人覺得不打折的實體店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另一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是直接沖擊了科技產品實體店,比如,微軟就在上個月永久性關閉全球83家線下店,未來將專注于線上銷售。
但蘋果,今天還在北京三里屯開了一家新店。
早在2001年,喬布斯打算開設全球第一家Apple Store的時候,就有大量的質疑聲,但Apple Store卻用業績證明了喬布斯想法的前瞻性。
一年后,Apple Store的收入就達到了2.82億美元,再一年后這一數字飆漲到了202.28億美元。2017年,這些店每平方英尺銷售額高達5546美元,而珠寶店蒂芙尼只有2951美元。
嚴格意義上,北京三里屯新店屬于“翻新”,因為在它開業的同時,旁邊已經服役了12年的舊店也將關閉。
那么,在受拼多多們的沖擊,和經濟下行的當下,蘋果為什么還在繼續開店?
原因很明了,這些店面不只有賣貨的目的,它還承擔著其他服務職能。2016年蘋果甚至還將Apple Store中的“Store”拿掉了。
在華第一家店“重啟”了
三里屯舊店自開幕以來,12年間已經接待了2200萬名顧客,這一數字相當于北京的每一位居民都光臨過這家零售店。
舊店關閉后,由三里屯原先的橙色大廳改造而來的新店就亮起了燈。我們可以看到布滿華美花紋的玻璃墻,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傳統藝術——景泰藍和寶相花。
屋頂由大型3D不銹鋼面板所覆蓋。據說新店是蘋果在亞太地區第一家采用集成太陽能電池組的零售店,可以為門店提供電力,并且與全球所有蘋果設施一樣,只采用可再生能源。
有意思的是,新店西面露臺上的樹木,是北京市市樹國槐。這是蘋果為Apple Store所做的“本地化”適配。
走進這個比舊店大了一倍多的空間,首先能看到的還是常規的產品陳列區域,沿著掛滿產品的體驗長廊,我們來到了Boradroom商談室,蘋果告訴我們這將用作商業洽談和培訓。
二樓有一塊區域被劃為Forum互動坊,所有TodayatApple的活動會在這里舉辦。當天的課程講師告訴我們,中國的Today at Apple參與度是全球最高的。
互動坊的邊上,有排成一排的皮質沙發,這塊地方叫作Viewing Gallery景廊,坐著這里,能透過玻璃墻直接觀賞到熱鬧的室外廣場。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這里就是廣場。
我們在這塊區域的墻壁上發現了一個“耳朵”標示,問后得知這代表這塊互動區域會為聽障人士提供設備,他們戴上后也能享受這些教程。為了能提供這樣的幫助,蘋果早就在地下埋入了兩根光纖。
Apple Store往事
“(要開的Apple Store)不僅僅只是一個獲取商品的地方。它必須豐富人們的生活。如果商店只是滿足特定的產品需求,那就不是在為消費者創造新的價值類型。這就是交易。任何網站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從零開始打造Apple Store的蘋果高管羅恩·約翰說道。
碩大的蘋果logo,價格不菲的地板、木材,巨大的透光玻璃墻,都是我們對Apple Store的印象。在剛開始開店的時候,喬布斯就表現出了對品質的偏執:“1985年,在被蘋果驅逐之后,喬布斯去了意大利,佛羅倫薩人行道上的灰藍色石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2002年,喬布斯意識到淺色的木地板有些平庸,必須選擇石頭。“你很難想象這種擔憂會困擾鮑爾默這樣的人。”《喬布斯傳》的作者寫道,他認為這些事情絕不會在微軟發生。
喬布斯之所以萌生了開店的念頭,是因為當時的Mac計算機并不為大多數人接受,人們進大賣場一般都選擇購買Windows電腦。無奈之下,蘋果只能自己開店,只賣自家產品。
因為產品還沒有打開足夠大的市場,那么,咨詢和服務就尤為重要了。在這方面,蘋果不給店員設置KPI,沒有了傭金激勵,銷售一臺新設備和修好一臺舊設備對店員來說并無差別,蘋果看中交易之外為顧客帶來的服務和體驗。
2014年,前Burberry CEO Angela Ahrendts加入蘋果,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Apple Store都打造成“城市廣場”,這樣人們就可以在里面閑逛。業內稱這種做法是想讓消費者“與品牌共度時光”。
那幾年,門店變得更優雅了,排隊會破壞氛圍,就用GeniusGroves(樹下的座位)來分散人流,甚至連結賬臺都取消了,工作人員直接拿著移動設備接受刷卡。
2016年,舊金山聯合廣場旁邊的Apple Store開業,蘋果希望它能成為“下一代人的聚集地”。
之后,蘋果在線下店推出Today at Apple,每星期舉辦超過18000場免費課程,參與者數以百萬計。
“你買的不只是iPhone、iPad和Mac的這些產品,還有與蘋果這家公司的關系。”知名科技分析師Ben Thompson總結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