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今年赴科創板上市 有望成為首個“A+H”紅籌企業

        證券日報 2020-05-08 11:01:22

        5月5日晚,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董事會于4月30日通過了赴科創板上市的決議,本次赴科創板上市,中芯國際擬發行股份不超過16.8562億股,并由海通證券以及中金公司保薦。

        5月6日,受此消息提振,中芯國際股價一路走高,股價收于16.9港元,漲幅10.75%。當日,A股的半導體板塊也隨之應聲大漲。5月7日,中芯國際拉升后回落,收于16.94港元,漲幅0.24%。

        中芯國際方面在回復《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請一切以公告為準。”接近中芯國際的有關人士則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公司對各種融資渠道保持開放性,并會積極配合有關政策,在科創板的上市,符合(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利益。”

        三地上市積極擴產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2000年4月份創立于上海。2004年3月份,中芯國際分別在紐交所和聯交所上市。2019年5月份,中芯國際公告稱,公司擬從紐交所退市,但保留OTC市場交易。

        Wind顯示,以5月7日收盤價計,中芯國際目前在港股的市凈率為1.8倍,市盈率為50.2倍,與同行業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相比,估值處在低位。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創板的高估值會對港股估值有影響,但程度不大。從公告看,中芯國際回科創板發行的是人民幣股票,這部分股票不能在聯交所交易,未來將是港股與A股分別獨立交易。但中芯國際將是第一個包含科創板在內的三地上市企業,這將為其他類似企業建立樣板。

        2019年年報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實現收入31.16億美元,實現凈利潤1.59億美元,同期的研發費用為6.87億美元,研發占比在20%以上。

        中芯國際在公告中表示,擬將本次募資的40%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40%用于補充流動金,20%用于研發項目儲備資金。據悉SN1項目主要是生產14nm及更先進芯片。中芯國際方面表示,赴科創板上市將使本公司能通過股本融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并于維持其國際發展戰略的同時改善其資本結構。

        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在7nm領域,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和三星有差距,但是14nm領域,中芯國際在中國大陸企業里跑在前列,并且目前14nm領域市場需求旺盛。2019年年報顯示,中芯國際28nm以及14nm芯片創收占比為4%。對此,顧文軍表示,14nm是一個長節點,隨著14nm芯片擴產,未來中芯國際將新增持續增長的業務點。

        或借政策東風

        同樣在4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稱“《公告》”)。

        金杜律師事務所單穎之律師指出,相比于此前紅籌回A市值必須超過2000億元的要求,《公告》降低了回A門檻,即市值只要超過200億元且符合監管要求的境外上市紅籌企業可申請在境內上市。

        從市值看,截至5月7日收盤,中芯國際的總市值約873億港元,遠超200億元的門檻。中芯國際的科創屬性也契合了政策修改后的要求。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尹湯律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告》雖然短小精悍,但是內容重磅。降低市值門檻、給VIE結構境內上市提供政策支持等內容,對于中芯國際這類境外上市的紅籌回歸肯定是利好。”

        尹湯同時指出,《公告》部分條款表述上偏原則化,比如VIE結構回歸上市如何征求其他部門意見等,具體操作還得看進一步規定。

        雖然中芯國際趕不上成為首家以紅籌模式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第一家企業為華潤微電子),但是很可能成為首家以紅籌模式實現“A+H”科創板上市的企業。

        中芯國際方面預計,未行使超額配股權的情況下,在科創板上市后,境內A股股東將合計持股24.64%,核心關聯人士的持股比例則降至24.22%,而公眾持有的港股比例則降至51.14%。

        點燃板塊行情

        5月6日,半導體板塊跟隨中芯國際開啟了大面積上漲行情,5月7日,板塊股價有所回落。

        5月6日開盤后,半導體板塊領漲兩市,長電科技、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等個股迅速拉升;當日收盤后,滬硅產業、聚辰股份、南大光電、晶瑞股份、兆易創新等多股紛紛漲停。此外,光刻膠、顯示屏制造裝備、半導體材料等上下游行業的概念板塊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表現搶眼的個股與中芯國際均存在“榮辱與共”的緊密聯系。例如,新晉科創板企業滬硅產業是中芯國際重要的原料供應商,4月底,原中芯國際CEO邱慈云出任滬硅產業總裁;安集科技則深度綁定中芯國際,后者是最大單一客戶,收入占比近6成;中芯國際是中微公司的第二大客戶;兆易創新則是中芯國際的客戶及戰略投資方。

        在方正證券分析師陳杭看來,中芯國際作為國產晶圓代工龍頭,近年和大陸國產設備、材料、設計廠商密切合作,成了國產IC產業生態的“航母型公司”。目前半導體行業已處于上行周期,中芯國際2020年將重啟增長。此次擬科創板融資將進一步提高“國產IC航母”的實力,促進國產IC生態發展,相關“中芯國際產業鏈”企業將受益。此外,“紅籌回A”政策利好海外上市科技股。(許 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