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74萬億元,下降6.4%;進口4.33萬億元,下降3.2%;貿易順差4157億元,減少30.4%。
其中,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5萬億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萬億元,增長8.2%;進口1.09萬億元,下降10.2%;貿易順差3181.5億元,增加2.6倍。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4月份我國外貿數據出口強勢進口疲軟。出口表現超出預期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訂單的延期交付對4月份出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出口交貨情況來看,3月份我國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為-10%,疫情積壓的訂單仍舊處于陸續交付階段。二是與東盟貿易關系的深化是促進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前4個月,我國對東盟出口7409億元,同比增長3.9%。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4月份中國出口好于預期,不同行業的出口邊際變化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在部分細分行業海外經濟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剛性,其中機電產品出口較3月份明顯提升,同比增長11%;受疫情影響,口罩等防疫物資和紡織品的出口,同比增長56.5%。而在服裝、家具等低附加值、可替代性強的行業,4月份出口增速回落幅度較3月份明顯加大。
“從穩外貿措施上來看,可以進一步從企業端降低外貿企業負擔,包括深化出口退稅制度,進一步減稅降費,加大信貸支持措施,積極推動部分外貿企業向出口轉內銷模式轉型。在政策的地方落實上,要針對不同地區外貿企業的特點進行相應調整,精準化政策實施。”明明說。
劉哲認為,目前中國的外貿形勢受到三方面的影響: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需求萎縮、供應鏈的傳導,以及企業和居民的消費預期。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紛紛出臺各項穩外貿的政策。3月30日,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圍繞穩外資穩外貿,出臺政策措施保障外資外貿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近期各地出臺穩外貿的政策,主要是從時間和手續兩個方面為進出口企業便利通關提供支持服務,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外貿產品的運輸和通關效率,有利于改善復工生產外貿企業的經營周轉效率。”劉哲認為,在繼續優化外貿企業營商環境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緩解外貿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壓力,同時搭建平臺,幫助外貿企業進行銷售渠道和市場的再整合。(孟 珂)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