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中國民眾是選擇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給出了答案。
報復性消費的預測基于非典時期,2003年非典得到控制后消費得到快速回升,因此有機構預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費也將實現迅速反彈。
報復性存錢的判斷則源自一季度央行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于平均每天超過700億元存款涌向銀行。
然而,最新數據將上述兩個判斷都推翻了。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78億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32%,這一數據遠未達到“報復性消費”的預期。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住戶部門存款一改一季度大幅增加的態勢,減少了7996億元,居民存款也開始流出錢包。
預想中的報復性消費為何沒有出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向中新社記者表示,4月復工復產順利開展,生產端已接近正常,但一些嚴重依賴線下行業仍然受疫情影響,因此消費數據恢復得慢一些。展望后期,隨著餐飲等線下消費場所逐漸恢復正常,消費會出現進一步反彈,一些因疫情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如汽車、房地產、文化娛樂等會出現較大反彈,但以前損失掉的就損失掉了,不會再補回來,由于海外疫情的延續,民眾對就業和收入前景的不利預期還未完全消失。“消費將逐漸趨向正常,但報復性消費暫時不會出現。”
“4月份住戶部門存款減少是消費回暖的標志。”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5月開始很多文化旅游場所恢復營業,未來消費回暖速度將進一步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望由負轉正。但由于外需不足影響消費支出預期,大規模長時間的報復性消費并不會出現。
受疫情延續影響,中國居民收入水平下降,一些受沖擊嚴重的行業不得不降薪、裁員,居民消費預期下降,一些民眾已經表示將開始“過緊日子”。疫情過后,中國會像日本一樣進入“低欲望社會”嗎?
王軍表示,近幾年中國的消費增速確實在逐步放緩,但中國不會那么快地進入物價持續低迷、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欲望低的“低欲望社會”。中國市場很大,人口分層、分級明顯,一部分人在消費降級而另一部分人在消費升級,大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情況明顯不同,此外,中國正出現越來越多較好的消費體驗,如高品質產品、線上購物、快捷配送等等,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
趙萍表示,“低欲望社會”是與“高欲望社會”相對的,中國的消費文化一貫以理性消費為主,量入為出是大多數人的消費習慣,中國沒有處于“高欲望社會”的階段,所以也不會進入所謂“低欲望社會”。“疫情過后,居民消費將更趨理性,但不是消費欲望被扼殺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回暖,進一步夯實居民收入能力,將增強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
從貸款數據來看,中國民眾的消費欲望依然強烈,4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669億元,其中居民短期貸款增加2280億元,同比去年同期1093億元的增量多增1187億元,翻了一倍。
面對當前消費恢復疲軟的情況,應如何促進消費回暖?
“最重要的是通過‘六保’實現‘六穩’。”趙萍表示,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住就業,實現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是促進消費回補的根本解決方案和重要前提。當前很多國家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實際上會推升物價,并通過進口傳導至中國市場,在當前穩增長的情況下,穩物價是促進消費回補的重要政策著力點。還要鼓勵企業提供更多新產品新服務,創造更好體驗的新業態,激發消費欲望。
王軍表示,當前各地發放了總額約百億的消費券,相對于每年幾十萬億的消費總額來說這只是杯水車薪,建議從中央層面發力,擴大現金補貼和消費券的發放規模。(陳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