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近日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德國團隊指出,如果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2℃,北半球中緯度的熱浪、干旱和雨期這類夏季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可能會增加。
一般來講,極端天氣事件(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干旱、極端降水等)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其發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但隨著全球變暖,世界范圍內的極端高溫和降水事件愈加頻繁,且這一趨勢預計會隨變暖加劇而繼續。
極端高溫和降水增多不僅會影響人類健康和農業,還會影響環境,如野火風險上升。一直以來,人們對極端天氣事件的統計一般集中在強度或頻率這兩方面,但事件的持續時間或持續性,往往才是導致最為嚴重影響的因素。
此次,德國氣候分析組織科學家彼得·費雷德雷爾及其同事運用多模型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緯度局地氣象條件的持續性。團隊發現,如果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2℃,整個中緯度地區持續兩周以上的高溫天氣將比近期增加約4%;北美東部出現的持續干熱天氣將增加20%。
研究人員還指出,在2℃的升溫情境下,中緯度地區出現的強降水事件(持續至少一周,極可能引發洪澇災害)平均或將增加26%。但他們表示,在1.5℃的升溫情境下,大部分上述情況都可避免。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簽署的《巴黎協定》的長遠目標,就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高于工業化前水平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之內。(張夢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